书架
孙若微朱瞻基_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伴读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称好。

“瞻墉!”朱瞻基狠狠瞪了一眼小善子:“皮又痒了?还是又闲了?这儿没你的事,下去吧!”

小善子吐了吐舌头,立即退下。

“咦?”朱瞻墉转动着眼眸,索性坐到瞻基对面:“大哥怎么了,以前得了好东西,不是都拿来给弟弟看吗?”

朱瞻基默而不语,他不由想起了前几日与太子妃的那番对话。

在太子妃的寝殿之中,那日的定省请安之后,太子妃特意将他留下,退下宫女太监,定定地凝视着他,唇边淡淡地浮起一丝笑容,语气十分和缓:“基儿,过两天,有个女孩儿要进宫……”

朱瞻基坐在下首,对上母妃的眼睛,似乎不明白她话里的意思。

“你是皇长孙,皇上对你事事挂心。入学、讲读、找师傅,都是早早吩咐下去筹办的。如今,自然也要为你预先留意一些人选,以备日后你出宫建府,身边好有个体贴的人!”太子妃十分小心自己的措词,唯恐说得深了,怕他多想;又怕说得浅了,他不明白这里面的根由,心中不由暗暗怪母亲多事,早早地弄来一个女孩儿,又不能给了名分,不奴不妃,实在是尴尬得很。

朱瞻基却一下子就懂了。

从小,他就比一般的孩子要早熟。他是太子的长子,当今圣上的皇长孙,是由皇祖母——早逝的徐皇后抚育长大的。

一直到徐皇后逝世,他才搬入太子宫,所以对于太子妃,他始终没有二弟瞻墉那样自然而亲近。

宫中的形势,让他和她,不像是一对母子,倒像是两个并肩作战的战友。

“母妃,她,是皇爷爷定下的?”他问。

太子妃心中一惊,没成想他开口要问的却是这样一句。

她深深吸了口气:“是你外祖母向皇上推荐的,她居邹平,父为永城主簿。”

刚刚说到此处,朱瞻基恍然懂了,他立即站起身,拱手而揖:“母妃放心,儿子明白了!”

“明白了?”太子妃面上一沉:“你明白什么了?”

见他默而不语,这份与年龄毫不相衬的少年老成,让人说不出是心痛还是不忍,她摇了摇头,连忙解释着:“只是到宫中给咸宁公主为伴读的,一切都不是定数。母妃告诉你,就是因为皇上命她住在太子宫,由母妃代管,日后你们难免见到,所以提点一二,并不是现在就要指给你,或者定下什么名分。一切,都还要看你们有没有缘分!”

“是,儿子明白!”朱瞻基连连点头。

“哥!你想什么呢?”朱瞻墉见瞻基半晌无语,不由伸手推了推他。

“没想什么!”朱瞻基这才回过神来。在那天以前,对于母妃口中提及的那个女孩儿,他心里有些抵触。母妃口中一句“居邹平,父为永城主簿”,他就立即明白了,与母妃同籍,与外祖父同城为官,这里面错综的关系,不点自透。

而她的进宫,又是皇祖下旨,就显然确定了她的身份。备位东宫,入宫待年,她应该就是自己日后的王妃。

心中说不出的沉重,从小长在深宫之中,天子的宠信、妃嫔的邀宠,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他不知道,那《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又是何意?

那文人才子口中的“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还有曹植的那篇传世之作,给世人描绘出的是怎样一个女子?

洛水之畔,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宛如神衹,浑身焕发出一种摄人心神的绝世神韵。

这便是美丽的宓妃。

曾经在他的心底,也默默地憧憬过,他的妃子,他的爱,真想亲历一回人世间至纯至真的情爱。

然而,想不到自己的梦,还未及去做,已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抓牢了、安排了,剩下的路还有什么乐趣?

可是直到前两天,看到若微。

他惊了。

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

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

……

稚气?美貌?纯真?

是如花的笑靥?还是怯怯的神情?

是那句“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与爽朗?

他乱了,只知道她,那个小小的孙若微,仿佛一瞬之间,一双小手便牢牢地抓住了他,触及他心底的那抹温柔。一句“瞻哥哥”,一个纯真无邪的笑脸便让他觉得,这宫里的日子不再是那般的清冷与无奈。

“走,瞻墉!”他站起身,朝回廊走去。

“去哪儿?”瞻墉呆呆地问了一句,今天这样阴晴突变的兄长,在他的记忆里是如此陌生。

“去见若微!”他笑了,声音中带着欢愉。

“若微?”瞻墉挠了挠头,仿佛恍然明白,立即兴高采烈地跟了过去。

文华殿内的上书房,便是为东宫皇孙们授学的地方。

听咸宁公主讲,当今圣上对皇孙们的学问要求极为严格,大约是清晨卯辰三刻起读,下午申时以后才可散学,虽严寒酷暑而不辍。一年之中,除了端午、中秋、万寿节、皇孙本人的生日等五日可免入书房读书,除夕可以提早散学外,均没有假日。

若微悄悄跟在咸宁公主身后,看着皇孙们一个一个都依次入内之后,两个人才悄悄趴在窗户上,向内观望。

只见书房内有凳椅四张、高桌四张,书籍笔砚置于桌上,正中为师傅特设桌椅一套。

皇孙们入内之后先向师傅行礼,姚广孝不肯受,微微侧立于桌前,于是皇孙们即向座位一揖,以师傅之礼相敬。

“皇孙们六岁而入学。”咸宁公主小声说道,若微点了点头。

听湘汀说过,皇孙们读书前,还要由皇上亲自下令先举行郑重的仪式,然后才能开读。这就是“入阁”,朱瞻基入阁就学之初,朱棣便为他选任了一批颇有才学的高级官员,其中便以“靖难”功臣、太子少师姚广孝为首。

而读书的方式、方法也很讲究,最初是讲官讲一句,皇孙们跟着照读一句,或五遍,或十遍,读重于讲。

十岁之后,便注重为辩学。

老师会像给学生留作业一样,挑选一些政治问题让皇孙们处理,或是口头裁决,或是笔答,以此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联,活学活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