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兵荒马乱来种田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3章 跑不跑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稍多一点的粟谷了。

  也不晓得他们这里的地方粮官,究竟是怎么调整的。

  吃饭总该比其他事更重要,如今这时节,在一切情况皆不甚乐观的前提下,恐怕没有普通农人会拿出大量粟谷换麦子。

  无论如何,柳家今年不会卖粮食,这是肯定的。

  ——以具备“商业头脑”的眼光看来,这时候应该是拿粮食换取其他物品的好时机。

  但恰恰她家也不具备这个“头脑”,又不知道该换什么好。

  大宗的丝绢贸易吗?

  玩不起。

  他们确实可以从本乡开始,挨家挨户收购农户富余的丝茧。柳奕相信,只要手里的粮食足够,这不是问题。

  可收上来之后又卖到哪里去呢?

  除了纺织作坊,好像没有更好的去处。

  这买卖,需要大量的人手、粮食、还要库房做周转……时间也是一个问题。

  稍微一个环节出状况,价格就可能变几变。

  现今流行的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她对专业的手工织坊一点都不了解,又没有银行可以抵押贷款,柳奕自认还没有这个本钱输几个来回。

  畜力牲口吗?一样玩不起,更不懂行。

  其他的,没兴趣,也不比前两项稳妥。

  而今有数个州府都缺粮,以一家之力填补这“无底洞”,凭他粮食再多,都显得困难了些。

  没准中间有谁也是这么想的,譬如一时半会儿不急于放粮赈灾的县府官员——农户们的存粮,“挤一挤”,总会有的。

  且凭借直觉来讲,经过柳家人几年的生活体验——越是这种时候,越是真正有家底的大户们折腾剩余资本的时节……

  还是观望最保险,起码它不会亏啊。

  好吧……她就是怂。

  跟以前的自己比起来,柳奕觉得,自己现在越来越像个土生土长的大靖村姑了。

  不仅怂,还总是瞻前顾后,就和喜欢到处打地洞囤积粮食的田鼠一般,上不得台面。

  囤积更多的物资,买上足够的毛驴,或再添置一辆板车,再悄无声息地离开这里——这就是她的全部计划了。

  最好什么麻烦也不要有,更不要节外生枝。

  至于等她找到了自家空间的投放地时……

  “到恁时候再说吧。”

  这句话都快成他们一家子的口头禅了。

  白芸里中机杼札札,家家户户的妇人满皆忙于缫丝纺织的工作,便连一日两顿的餐饭都吃得简简单单。

  前两年虽有官方大力推广,这家蚕的养殖技术亦不是说飞跃就能立马飞跃的,也不是所有人家的春蚕都能一养就收好几茬。

  大多数的里人,还是只能养一茬算一茬,产量也不怎么稳定。

  白芸里养蚕技术最好的还是祁家的妇人,一纸可收得三十七八斤的水平。

  蚕社中,蚕养得最好的自然是椿家。

  不过他们一家子就和柳家一样,都是走的不声不响闷声发财的路子。

  这可能也是他们两家合得来的原因之一。

  柳家一年到底能够收多少茧,别家是没数的——由于新的养殖技术的推广,农家养蚕的禁忌益发多起来。

  到了养蚕的季节,农妇们轻易都不太去别家的蚕室里参观了,一应的技术交流,全凭口授。

  随着桑田的广泛种植,拥有自家蚕室的人家越来越多,过去那类简单搭伴养蚕的模式也越来越少见,反倒是如蚕社一样的合作方式逐渐多了起来。

  今年的春蚕养殖比较正常,白芸里的农户们,大多也能正常应付今年的夏税。

  五月底的时候,乡里的啬夫大人又带着一帮人马上山下乡地收取绢绵来了。

  “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还是那些身着皂衣的税吏,带着尺秤和账簿。

  便连税吏们的脸色都一样黑得发臭,仿佛对应付这差事也有老大的不愿意。

  便连这夏税收完之后的程序也走得差不多——

  召集里人们开会的里胥曲家阿翁皱着眉头表示,今年有一项不幸的消息,夏税收完,白芸里也摊派了新的徭役。

  不等秋收之后,不在农闲的季节……他们里中,有一户算一户,所有的人家都得户出一丁,去什罗县与隔壁大胜县之间的什么地方修筑河堤,顺便开挖沟渠,以修建新的灌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