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永除后患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弃家学就等于放弃利益传承,而对关陇权贵而言,放弃军队就等于放弃保护自己家族财富的武器,一旦失去了军队,他们只能任人宰割。
但允许关陇权贵养私军,是李渊为了得到他们支持所付出的代价,却成了他们稳固国基的最大障碍。这就和当年的杨坚一模一样,只不过经过杨广连消带打,以及杨侗的直接打压,李渊面对的关陇权贵在军事影响力上,已经弱了很多很多。
“这个无妨,只要将他们军中将领加以监督即可!除掉了这些人,再以能上庸下的方式选拔基层武官,军心士气必将得到脱胎换骨的变化。至于官员,朕会让武川卒暗中监督。”
“儿臣能做点什么吗?”李建成问道。
“你二人分别监视关陇官员、武官即可,其他的就交给朕好了。”
“喏!”李氏兄弟应命。
“军政方面朕就交给你们了,绝对不能留下漏掉任何一人,还有,此事只有我们父子知晓,不能向其他人透露半句。朕要将他们一网打尽、永除后患。”李渊这回学聪明了,不像上回要迁都那般,先放出风声,弄得十分被动。
“请父皇放心,儿臣今天就着手准备。”
“据说不少流民往襄阳而来?”李渊又问道。
“正是!”李建成叹息了一声,低声道:“百姓生活本就困难,遇到雪灾,他们的生活无以为继,纷纷跑向襄阳求生。这些百姓主要是来自房陵、竞陵、夷陵三郡,据统计约有三十多万人,加上从南阳挟裹而来的百姓,计有三四十多万人受灾,他们都需要朝廷救济,如果我们不设法,这些百姓恐怕在冻死饿死一半。”
想到饥寒交迫的灾民因为朝廷救济不力,会有很多人在大过年中死去,李建成面露不忍之色,心如刀割。
李渊神色亦是十分凝重,沉默了半晌,看向李世民道:“二郎!立即带兵去设帐安置灾民,挑选青壮加入军中,以只要达到要求,以郡兵的标准给他们发放俸禄,并承诺开春发放粮种给他们回家种植。老弱病残暂时以军粮施粥,尽力让百姓们度过难关。”
“喏!”李世民心中大喜,大雪已经持续了很久,老弱恐怕早就死在冰天雪地里了,坚持到现在的三四十万流民,至少可以挑出三五万新兵,这对大唐和他自己都是雪中送炭啊。
李渊又对李建成道:“建成留下来,朕还有话对你说。”
“儿臣告退!”李世民分别向父兄行了一礼,告辞而去。
御书房里只剩下李渊和李建成父子二人,李渊问道:“你主政这么多年,对杨侗的均田制可有心得?”
“儿臣当年在关中和杨侗谈及此事,他当时就断言我们执行不了。”李建成苦笑道。
李渊有些好奇:“他是怎么说的?”
李建成认真回忆了一下,道:“杨侗说,土地是所有人的命根子,让权贵们交出土地和人口难如登天,他治下没有什么关陇权贵、关东士族存在,想怎么折腾都行。可我大唐是世家门阀的集中之地。光靠一道命令根本无济于事,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手段。”
“什么手段?”
李渊之所以很关心这件事,是他这一次要以对付拥有军事力量的关陇权贵,关东士族、南方士族所依仗者,无非经义之底蕴而已。他们的存在对朝廷影响并不多,如果朝廷除掉强势霸道的关陇权贵,这些人会举双手欢呼,这意味着会有七成的官位供给他们分配。
李密曾经也在徐州推广过均田制,遭到各郡县官员一致抵制,原因是这些人,大多是东关士族子弟,他若强行实施,会激起既得利益者起来叛乱,将会动摇到魏国安危,最终不了了之。反倒是杜伏威和王世充照搬杨侗的方法,干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结果执行得相当好。
李唐的情况和李密极为类似,即便是了关陇权贵,还有关东、南方士族、皇亲国戚,所以土地和人口的状况极其错综复杂,既有他赏赐的,也有很多是私人购置,还有很多是屠村得来的,他要执行均田制的话,必定触犯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他想听听杨侗是怎么做的,希望从中吸取大隋的经验。
李建成苦笑一声,摇了摇头:“杨侗的手段我们还是难以实施。”
“你说就是了,究竟是何手段?”
“他的方法十分简单直接,以粗暴的手段打倒世家,将奴仆家丁纳入官方户籍,接着就是丈量分配。”李建成看了无语的父皇一眼,接着说道:“如果我们施行此策,首先要摸清土地的情况,必须知道谁占了多少人口和土地,然后有的放矢,好在我们要针对的是所有关陇权贵,重新丈量没收到的庄园田地,逐一分配就是了,要做这一步并不难。但关键是监督必须到位,否则的话会出现分配不公之事,只要积累到经验,以后就很容易了。为免藏丁之事再出现,儿臣建议将向田地收税的‘摊丁入亩’制度也推广开来,然后推广到自耕农户,慢慢影响各个世家门阀,”
李渊听得连连点头,吩咐道:“可以,你先拟定出详细的执行方案出来,只要我们这边成功,便在治下推广。对了,我们急需钱粮维持朝廷和军队,救济灾民,你去一趟窦府,拜访窦相。请他出面联系独孤整老相国,探探口风,他们能够拿出多少、有何要求。”
跟独孤整那只老狐狸相比,李渊更加相信窦氏,而且追逐利益、多方下注是世家门阀生存本能,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在李唐没有濒临绝境之时,身在大唐治下的关陇权贵绝对不会与他撕破脸。
“儿臣遵命!”李建成知道谋划关陇权贵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眼下有几十万百姓急需救济,现在只能继续妥协,这样也起到麻痹关陇权贵之效。
第(3/3)页
弃家学就等于放弃利益传承,而对关陇权贵而言,放弃军队就等于放弃保护自己家族财富的武器,一旦失去了军队,他们只能任人宰割。
但允许关陇权贵养私军,是李渊为了得到他们支持所付出的代价,却成了他们稳固国基的最大障碍。这就和当年的杨坚一模一样,只不过经过杨广连消带打,以及杨侗的直接打压,李渊面对的关陇权贵在军事影响力上,已经弱了很多很多。
“这个无妨,只要将他们军中将领加以监督即可!除掉了这些人,再以能上庸下的方式选拔基层武官,军心士气必将得到脱胎换骨的变化。至于官员,朕会让武川卒暗中监督。”
“儿臣能做点什么吗?”李建成问道。
“你二人分别监视关陇官员、武官即可,其他的就交给朕好了。”
“喏!”李氏兄弟应命。
“军政方面朕就交给你们了,绝对不能留下漏掉任何一人,还有,此事只有我们父子知晓,不能向其他人透露半句。朕要将他们一网打尽、永除后患。”李渊这回学聪明了,不像上回要迁都那般,先放出风声,弄得十分被动。
“请父皇放心,儿臣今天就着手准备。”
“据说不少流民往襄阳而来?”李渊又问道。
“正是!”李建成叹息了一声,低声道:“百姓生活本就困难,遇到雪灾,他们的生活无以为继,纷纷跑向襄阳求生。这些百姓主要是来自房陵、竞陵、夷陵三郡,据统计约有三十多万人,加上从南阳挟裹而来的百姓,计有三四十多万人受灾,他们都需要朝廷救济,如果我们不设法,这些百姓恐怕在冻死饿死一半。”
想到饥寒交迫的灾民因为朝廷救济不力,会有很多人在大过年中死去,李建成面露不忍之色,心如刀割。
李渊神色亦是十分凝重,沉默了半晌,看向李世民道:“二郎!立即带兵去设帐安置灾民,挑选青壮加入军中,以只要达到要求,以郡兵的标准给他们发放俸禄,并承诺开春发放粮种给他们回家种植。老弱病残暂时以军粮施粥,尽力让百姓们度过难关。”
“喏!”李世民心中大喜,大雪已经持续了很久,老弱恐怕早就死在冰天雪地里了,坚持到现在的三四十万流民,至少可以挑出三五万新兵,这对大唐和他自己都是雪中送炭啊。
李渊又对李建成道:“建成留下来,朕还有话对你说。”
“儿臣告退!”李世民分别向父兄行了一礼,告辞而去。
御书房里只剩下李渊和李建成父子二人,李渊问道:“你主政这么多年,对杨侗的均田制可有心得?”
“儿臣当年在关中和杨侗谈及此事,他当时就断言我们执行不了。”李建成苦笑道。
李渊有些好奇:“他是怎么说的?”
李建成认真回忆了一下,道:“杨侗说,土地是所有人的命根子,让权贵们交出土地和人口难如登天,他治下没有什么关陇权贵、关东士族存在,想怎么折腾都行。可我大唐是世家门阀的集中之地。光靠一道命令根本无济于事,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手段。”
“什么手段?”
李渊之所以很关心这件事,是他这一次要以对付拥有军事力量的关陇权贵,关东士族、南方士族所依仗者,无非经义之底蕴而已。他们的存在对朝廷影响并不多,如果朝廷除掉强势霸道的关陇权贵,这些人会举双手欢呼,这意味着会有七成的官位供给他们分配。
李密曾经也在徐州推广过均田制,遭到各郡县官员一致抵制,原因是这些人,大多是东关士族子弟,他若强行实施,会激起既得利益者起来叛乱,将会动摇到魏国安危,最终不了了之。反倒是杜伏威和王世充照搬杨侗的方法,干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结果执行得相当好。
李唐的情况和李密极为类似,即便是了关陇权贵,还有关东、南方士族、皇亲国戚,所以土地和人口的状况极其错综复杂,既有他赏赐的,也有很多是私人购置,还有很多是屠村得来的,他要执行均田制的话,必定触犯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他想听听杨侗是怎么做的,希望从中吸取大隋的经验。
李建成苦笑一声,摇了摇头:“杨侗的手段我们还是难以实施。”
“你说就是了,究竟是何手段?”
“他的方法十分简单直接,以粗暴的手段打倒世家,将奴仆家丁纳入官方户籍,接着就是丈量分配。”李建成看了无语的父皇一眼,接着说道:“如果我们施行此策,首先要摸清土地的情况,必须知道谁占了多少人口和土地,然后有的放矢,好在我们要针对的是所有关陇权贵,重新丈量没收到的庄园田地,逐一分配就是了,要做这一步并不难。但关键是监督必须到位,否则的话会出现分配不公之事,只要积累到经验,以后就很容易了。为免藏丁之事再出现,儿臣建议将向田地收税的‘摊丁入亩’制度也推广开来,然后推广到自耕农户,慢慢影响各个世家门阀,”
李渊听得连连点头,吩咐道:“可以,你先拟定出详细的执行方案出来,只要我们这边成功,便在治下推广。对了,我们急需钱粮维持朝廷和军队,救济灾民,你去一趟窦府,拜访窦相。请他出面联系独孤整老相国,探探口风,他们能够拿出多少、有何要求。”
跟独孤整那只老狐狸相比,李渊更加相信窦氏,而且追逐利益、多方下注是世家门阀生存本能,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在李唐没有濒临绝境之时,身在大唐治下的关陇权贵绝对不会与他撕破脸。
“儿臣遵命!”李建成知道谋划关陇权贵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眼下有几十万百姓急需救济,现在只能继续妥协,这样也起到麻痹关陇权贵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