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致仕不成,反晋升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李密。不久李密在和王世充交战中大败一场,苏威又跑到东都当起了王世充的太师,接着又和云定兴把王世充卖给了李世民,可他跑得慢,或是不想跟李世民走,所以一直留在洛阳。
苏威认为自己是大隋老臣,所经过之地,都是被迫无奈的随机而处,希望获得大隋收容豁免。
念及此人对大隋有大功,又是一个离死不远的八十多岁老人,杨侗也没有为难于他,赏赐了些钱,让他回家养老,可这老家伙是一个不甘无权的官迷,以老臣为名得寸进尺,多次上书说要为国尽忠。
此人才能是有的,可用他,杨侗当然不愿意了。
一来、苏威的污点太多,尤其是他先后当过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的大官,这奸佞之名是永远都洗涮不掉了的,如果起用这种没节操的人,让他登堂入室,那是对大隋忠贞烈士的最大玷污,对于推崇忠诚观的大隋王朝的名声相当不好。
二来、此人有才无德,文帝都说他‘其性狠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之必怒,此其大病耳。’如果他能活到百把岁,还有十多年时间搬弄是非,把朝廷风气搞坏。
三来、苏威年纪太大,都八十多岁了,如果他死在任上,还得给他一个美名,如果给一个奸佞之臣、反贼臣子以美名,这让文武百官、百万将士、万千子民怎么想?你这是鼓励大家不忠吗?
所以,杨侗见都懒得见他一面,免得上他的当:“朕就不见他了,朝廷也不缺才德兼备的青年干吏,让他安心养老即可,”
冰天雪地里,如果他磕到碰到,还被人说成虐待老人,这种哑巴亏,杨侗可不想吃。
“喏!”杨恭仁应了下来。
苏威的事情就此结束。
这时,杨恭仁又说道:“圣上,臣以为王威、王琮、高君雅、杨元弘可入阁。”
杨侗登基之时,册封王威为太常卿、王琮为光禄卿、高君雅为大司农、杨元弘为太府卿,这四人现在已经全部退了下去,当清华学宫学士。
“准奏!”
“圣上!”这时,卫尉李景出列道,“老臣先后侍奉文武二帝,和圣上,幸得明君不弃,委以重任,倏忽之间,已有四十余载。您登基以来,可是众正盈朝,能臣干吏不计其数。老臣承蒙信重,得授卫尉重职,老臣唯恐有负重托,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未敢有一时之懈怠,《礼记》有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老臣虽未年迈古稀,然年老休衰、精力不济,已不足胜任卫尉之职……伏请致仕。”
“这……”
望着李景这个白发苍苍的三朝老臣,杨侗有点心酸,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在文武二帝时,此老一直镇守边陲要地,尽忠职守,哪怕在天下大乱之时,不管是谁拉拢,他始终遵从杨广之命,在右北平守御如山钱粮武备,同时谨慎的与各族打好交通,免得内外受敌。
当杨侗到了涿郡之后,李景第一时间朝见,毫不犹豫的离开右北平,前去恒山坐镇,然后又到定襄镇边,多次击溃南下洗劫的突厥游骑,功不可没,他不但在兵事上有所成就,治理起地方来,亦使百姓民心安定,一片安宁。
到了杨侗登基为帝,册封李景为卫尉,兼掌邺城皇城守卫、禁军、戍卫京师,这个职务重如山,需要不分昼夜的处理各种变故,这个繁重的职务,着实不是一个老人能够折腾得起的。
“滑国公公忠体国、勤勉睿智,一生忠贞报国,乃是大隋三代帝王之肱骨、大隋之栋梁,有您守卫京城,朕方可放心的征伐天下,您之奏请固然有理,然天下尚未靖平,朕和大隋王朝都离不开您啊。”
“圣上厚恩,老臣不胜感激。若是可以,老臣愿意入内阁,继续为大隋尽一份力。”
杨侗默然不语。
李景所言固然有理,入内阁也能继续为了大隋效力,但那确是一个近乎闲散的职务,而朝廷中枢,需要这类忠心耿耿、经验十足的老臣坐镇,为大隋带出一批有经验的的核心官吏。
“卫尉一职责任重如山,事务繁琐至极,确实有些难为您了。中书省尚书令之职因为没有合适人选,长期空缺,由您来帮朕,把好决策之关可好?”
群臣闻言,一片愕然。
照这么安排,杨侗不但不让李景不致仕,还晋升了。
中书令与尚书仆射、门下省纳言处于从二品,是实职的至高之职,官当到这个级别,可以称之为相了,
“中书令异常重要,实非老臣所能任。”
“李卿,朕也知道有点强人所难,但我大隋刚刚强盛起来,很多官制和制度都处于草他阶段,现在因为内阁的创立,各个环节都要正式起来,中书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您再辛苦几年,等有中书省有了合适之人,您再悠游林泉纵享天伦好不好?”
其他臣子也纷纷相劝。
李景感动得热泪盈眶,哽咽道:“圣上隆恩,老臣敢不效命?”
杨侗缓缓颔首,欣慰道:“朕现在敕封滑国公李景为中书令、敕封褒国公皇甫无逸为门下纳言,同时,敕封邓暠为卫尉兼掌皇城守卫、禁军、戍卫帝都。”
“谢圣上!”
李景、皇甫无逸和邓暠拜谢。
杨侗又说道:“内阁七名阁老,还差三人!朕有意让窦建德、萧铣入阁,诸卿以为如何?”
众臣先是一惊,但紧接着,莫不为杨侗这安排拍案叫绝。
窦建德、萧铣是军政兼备的大才,不然也做不到反王这等高度,两人没有什么实职,如今全在洛阳城中混吃等死。而有才华的人一旦闲了下来,难免会产生不该有的心思。如果参与到朝廷的重大决策中来,既能发挥二人的能力,让他们大隋的归属感与日俱增,还能以阁臣之名,名正言顺的把二人困在洛阳。
“圣上之言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李密。不久李密在和王世充交战中大败一场,苏威又跑到东都当起了王世充的太师,接着又和云定兴把王世充卖给了李世民,可他跑得慢,或是不想跟李世民走,所以一直留在洛阳。
苏威认为自己是大隋老臣,所经过之地,都是被迫无奈的随机而处,希望获得大隋收容豁免。
念及此人对大隋有大功,又是一个离死不远的八十多岁老人,杨侗也没有为难于他,赏赐了些钱,让他回家养老,可这老家伙是一个不甘无权的官迷,以老臣为名得寸进尺,多次上书说要为国尽忠。
此人才能是有的,可用他,杨侗当然不愿意了。
一来、苏威的污点太多,尤其是他先后当过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的大官,这奸佞之名是永远都洗涮不掉了的,如果起用这种没节操的人,让他登堂入室,那是对大隋忠贞烈士的最大玷污,对于推崇忠诚观的大隋王朝的名声相当不好。
二来、此人有才无德,文帝都说他‘其性狠戾,不切世要,求名太甚,从己则悦,违之必怒,此其大病耳。’如果他能活到百把岁,还有十多年时间搬弄是非,把朝廷风气搞坏。
三来、苏威年纪太大,都八十多岁了,如果他死在任上,还得给他一个美名,如果给一个奸佞之臣、反贼臣子以美名,这让文武百官、百万将士、万千子民怎么想?你这是鼓励大家不忠吗?
所以,杨侗见都懒得见他一面,免得上他的当:“朕就不见他了,朝廷也不缺才德兼备的青年干吏,让他安心养老即可,”
冰天雪地里,如果他磕到碰到,还被人说成虐待老人,这种哑巴亏,杨侗可不想吃。
“喏!”杨恭仁应了下来。
苏威的事情就此结束。
这时,杨恭仁又说道:“圣上,臣以为王威、王琮、高君雅、杨元弘可入阁。”
杨侗登基之时,册封王威为太常卿、王琮为光禄卿、高君雅为大司农、杨元弘为太府卿,这四人现在已经全部退了下去,当清华学宫学士。
“准奏!”
“圣上!”这时,卫尉李景出列道,“老臣先后侍奉文武二帝,和圣上,幸得明君不弃,委以重任,倏忽之间,已有四十余载。您登基以来,可是众正盈朝,能臣干吏不计其数。老臣承蒙信重,得授卫尉重职,老臣唯恐有负重托,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未敢有一时之懈怠,《礼记》有云:大夫七十而致仕。老臣虽未年迈古稀,然年老休衰、精力不济,已不足胜任卫尉之职……伏请致仕。”
“这……”
望着李景这个白发苍苍的三朝老臣,杨侗有点心酸,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
在文武二帝时,此老一直镇守边陲要地,尽忠职守,哪怕在天下大乱之时,不管是谁拉拢,他始终遵从杨广之命,在右北平守御如山钱粮武备,同时谨慎的与各族打好交通,免得内外受敌。
当杨侗到了涿郡之后,李景第一时间朝见,毫不犹豫的离开右北平,前去恒山坐镇,然后又到定襄镇边,多次击溃南下洗劫的突厥游骑,功不可没,他不但在兵事上有所成就,治理起地方来,亦使百姓民心安定,一片安宁。
到了杨侗登基为帝,册封李景为卫尉,兼掌邺城皇城守卫、禁军、戍卫京师,这个职务重如山,需要不分昼夜的处理各种变故,这个繁重的职务,着实不是一个老人能够折腾得起的。
“滑国公公忠体国、勤勉睿智,一生忠贞报国,乃是大隋三代帝王之肱骨、大隋之栋梁,有您守卫京城,朕方可放心的征伐天下,您之奏请固然有理,然天下尚未靖平,朕和大隋王朝都离不开您啊。”
“圣上厚恩,老臣不胜感激。若是可以,老臣愿意入内阁,继续为大隋尽一份力。”
杨侗默然不语。
李景所言固然有理,入内阁也能继续为了大隋效力,但那确是一个近乎闲散的职务,而朝廷中枢,需要这类忠心耿耿、经验十足的老臣坐镇,为大隋带出一批有经验的的核心官吏。
“卫尉一职责任重如山,事务繁琐至极,确实有些难为您了。中书省尚书令之职因为没有合适人选,长期空缺,由您来帮朕,把好决策之关可好?”
群臣闻言,一片愕然。
照这么安排,杨侗不但不让李景不致仕,还晋升了。
中书令与尚书仆射、门下省纳言处于从二品,是实职的至高之职,官当到这个级别,可以称之为相了,
“中书令异常重要,实非老臣所能任。”
“李卿,朕也知道有点强人所难,但我大隋刚刚强盛起来,很多官制和制度都处于草他阶段,现在因为内阁的创立,各个环节都要正式起来,中书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您再辛苦几年,等有中书省有了合适之人,您再悠游林泉纵享天伦好不好?”
其他臣子也纷纷相劝。
李景感动得热泪盈眶,哽咽道:“圣上隆恩,老臣敢不效命?”
杨侗缓缓颔首,欣慰道:“朕现在敕封滑国公李景为中书令、敕封褒国公皇甫无逸为门下纳言,同时,敕封邓暠为卫尉兼掌皇城守卫、禁军、戍卫帝都。”
“谢圣上!”
李景、皇甫无逸和邓暠拜谢。
杨侗又说道:“内阁七名阁老,还差三人!朕有意让窦建德、萧铣入阁,诸卿以为如何?”
众臣先是一惊,但紧接着,莫不为杨侗这安排拍案叫绝。
窦建德、萧铣是军政兼备的大才,不然也做不到反王这等高度,两人没有什么实职,如今全在洛阳城中混吃等死。而有才华的人一旦闲了下来,难免会产生不该有的心思。如果参与到朝廷的重大决策中来,既能发挥二人的能力,让他们大隋的归属感与日俱增,还能以阁臣之名,名正言顺的把二人困在洛阳。
“圣上之言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