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唐朝议科举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隋朝士子闹事的消息很快就传了襄阳,这让李渊动了开科取士之念,并在政事堂和李建成、诸位相国商议。
这时李渊说道:“诸位,杨侗能够开科取士,我大唐却迟迟没有动静,导致天下人才皆归隋朝所有,朕就想,我大唐难道就不行吗?”
自从杨侗扬威域外,收复并州,大隋王朝逐步强盛,各方势力对寒门人才的吸引力就大不如前,也就是因为杨侗与天下士族为敌,关东士族和南方士族才陆陆续续前来投奔,这些人的到来确实壮大了李唐王朝的声势。糟糕的是,这些士族显然也担心李渊如同杨侗一般,打压士族。随着士族占据的官位增多,他们便联合关陇贵族排挤和打压寒士。
他现在有些明白李建成当初为何说要不能一战拿下薛举,便休战推科举的原因了,若寒士之官不到四成,李唐不仅是在军事上难以抗衡隋朝,在自主权上也不断被削弱,就拿如今的李唐王朝来说,就算他李渊想要归顺隋朝,这些大员也没几个人愿意。
就拿突氏来说,有很多杰出子弟死在隋朝之手,如今更是捐献九成以上的财产,为何?自然是希望李唐王朝打败隋朝,有朝一日能够报仇雪恨、获得高回报。
这样的家族在李唐极多,尤其是杨侗当初暗杀李密官员,顺带收拾很多谩骂他的很多士族子弟之后,抱着这样心思的人就更多了,所以就算李渊真的想要归顺,也已不可能,原以为诸多士族归唐是好事,如今看来,李建成当年就已经料到了。
所以,李渊的想法是借关陇贵族受到清洗之机,将空出来的职位分配给寒士,使朝堂得以平衡。关键是李渊李唐王朝遭到沉重打击,他希望地方百姓安定,想让治下文人在各地宣扬李唐王朝的好,科举便成了李渊最佳之选,只要放出开科取士风声,就能够笼络文人,收买人心。
“父皇万万不可。”不等大家发给意见,李建成便出声反对:“父皇,杨侗这些年让科举深入人心,且有万千士子闹事,可见科举处理不好,轻则激起众怒,重则天下动荡,可见科举不是想开就开的。”
李建成以前的的确确主张开科取士。他认为杨广当初能够让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士族不得不低头,关键就在科举。
寒士视科举为踏上青云之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自然而然的团结起来和名门世家对抗,完全不用杨广去苦口婆心说服名门士族让步,他也没必要为关东士族而操心,他知道能和名门士族们对抗的人,不是他杨广,而是大隋万万千千名寒子。要不是他紧接着收拾关陇贵族,且到处搞大工程,失去民心,哪有什么乱世?
当初眼见大唐王朝在走杨坚的老路,李建成心急如焚,建议他的父皇一边争霸天下,借战争降低关陇贵族对军队的把控;一边仿效杨侗,以科举来平衡关东士族对官位的大量占据,反正有杨侗拉仇恨,唐朝的开科取士哪怕有一定的动荡,却也不会太过严重。
父皇却担心惹恼支持他的关陇贵族和诸多关东士族,打算平定天下后再举动科举考试,收拢天下人才,可李唐王朝不仅没有平定天下,反把地盘越打越小,甚至连生存都困难。但是李渊在关陇贵族之军还没有收拾的情况下,却想搞科举,这简直把李建成惊得不行。
连一个安定的大隋王朝都不够杨广这么折腾,岌岌可危的李唐要是一边搞关陇贵族、一边用科举搞若即若离的关东士族,立马就会完蛋。所以,李建成一听父皇这话,差点没被吓晕。
“你以前不是主张开科取士吗?现在为何反对?”李渊很有些不解。
“父皇,这怎么能一样呢?以前我大唐江山根基稳固,声势一时无二,便是杨侗也大有不如,如今我大唐王朝比起当初是天地之别。这时要是开科取士,而动各地官员利益,这对我大唐王朝的稳定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造成巨大动荡。”
“圣上,微臣赞同太子殿下。”萧瑀这时起身行礼道:“科举不是一件事容易的事,它关系到太多人的利益。杨侗这一次显然是没有处理好利益纠葛,才导致士子大暴动。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我大唐从未开科取士,要是贸然开启,恐怕会有更多纠葛察觉不到。圣上要是有心举行科举,那现在就要着手准备,反复商议再举办,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做到有利无害。”
“罢了,科举之事暂且放一放吧。”尽管李渊心中极不舒服,但隋朝发生的事情,也让他意识到仓促开科取士只会带来无穷麻烦,稍有不慎,科举便会成为压倒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让感到压抑的是被他倚重的人,个个表现得出了沮丧、颓废之势,个个都失去了入主关中时那种‘朝气’,他现在其实最需要的是用一场大捷来提振大唐低迷的时局,甚至还想答应李世民的要求,放弃汉水防线,举李唐王朝之兵,主动对隋朝发动一场大战。但是襄阳还有北镇军这个大麻烦,平叛一直处于一种僵局之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隋朝士子闹事的消息很快就传了襄阳,这让李渊动了开科取士之念,并在政事堂和李建成、诸位相国商议。
这时李渊说道:“诸位,杨侗能够开科取士,我大唐却迟迟没有动静,导致天下人才皆归隋朝所有,朕就想,我大唐难道就不行吗?”
自从杨侗扬威域外,收复并州,大隋王朝逐步强盛,各方势力对寒门人才的吸引力就大不如前,也就是因为杨侗与天下士族为敌,关东士族和南方士族才陆陆续续前来投奔,这些人的到来确实壮大了李唐王朝的声势。糟糕的是,这些士族显然也担心李渊如同杨侗一般,打压士族。随着士族占据的官位增多,他们便联合关陇贵族排挤和打压寒士。
他现在有些明白李建成当初为何说要不能一战拿下薛举,便休战推科举的原因了,若寒士之官不到四成,李唐不仅是在军事上难以抗衡隋朝,在自主权上也不断被削弱,就拿如今的李唐王朝来说,就算他李渊想要归顺隋朝,这些大员也没几个人愿意。
就拿突氏来说,有很多杰出子弟死在隋朝之手,如今更是捐献九成以上的财产,为何?自然是希望李唐王朝打败隋朝,有朝一日能够报仇雪恨、获得高回报。
这样的家族在李唐极多,尤其是杨侗当初暗杀李密官员,顺带收拾很多谩骂他的很多士族子弟之后,抱着这样心思的人就更多了,所以就算李渊真的想要归顺,也已不可能,原以为诸多士族归唐是好事,如今看来,李建成当年就已经料到了。
所以,李渊的想法是借关陇贵族受到清洗之机,将空出来的职位分配给寒士,使朝堂得以平衡。关键是李渊李唐王朝遭到沉重打击,他希望地方百姓安定,想让治下文人在各地宣扬李唐王朝的好,科举便成了李渊最佳之选,只要放出开科取士风声,就能够笼络文人,收买人心。
“父皇万万不可。”不等大家发给意见,李建成便出声反对:“父皇,杨侗这些年让科举深入人心,且有万千士子闹事,可见科举处理不好,轻则激起众怒,重则天下动荡,可见科举不是想开就开的。”
李建成以前的的确确主张开科取士。他认为杨广当初能够让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士族不得不低头,关键就在科举。
寒士视科举为踏上青云之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自然而然的团结起来和名门世家对抗,完全不用杨广去苦口婆心说服名门士族让步,他也没必要为关东士族而操心,他知道能和名门士族们对抗的人,不是他杨广,而是大隋万万千千名寒子。要不是他紧接着收拾关陇贵族,且到处搞大工程,失去民心,哪有什么乱世?
当初眼见大唐王朝在走杨坚的老路,李建成心急如焚,建议他的父皇一边争霸天下,借战争降低关陇贵族对军队的把控;一边仿效杨侗,以科举来平衡关东士族对官位的大量占据,反正有杨侗拉仇恨,唐朝的开科取士哪怕有一定的动荡,却也不会太过严重。
父皇却担心惹恼支持他的关陇贵族和诸多关东士族,打算平定天下后再举动科举考试,收拢天下人才,可李唐王朝不仅没有平定天下,反把地盘越打越小,甚至连生存都困难。但是李渊在关陇贵族之军还没有收拾的情况下,却想搞科举,这简直把李建成惊得不行。
连一个安定的大隋王朝都不够杨广这么折腾,岌岌可危的李唐要是一边搞关陇贵族、一边用科举搞若即若离的关东士族,立马就会完蛋。所以,李建成一听父皇这话,差点没被吓晕。
“你以前不是主张开科取士吗?现在为何反对?”李渊很有些不解。
“父皇,这怎么能一样呢?以前我大唐江山根基稳固,声势一时无二,便是杨侗也大有不如,如今我大唐王朝比起当初是天地之别。这时要是开科取士,而动各地官员利益,这对我大唐王朝的稳定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造成巨大动荡。”
“圣上,微臣赞同太子殿下。”萧瑀这时起身行礼道:“科举不是一件事容易的事,它关系到太多人的利益。杨侗这一次显然是没有处理好利益纠葛,才导致士子大暴动。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我大唐从未开科取士,要是贸然开启,恐怕会有更多纠葛察觉不到。圣上要是有心举行科举,那现在就要着手准备,反复商议再举办,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做到有利无害。”
“罢了,科举之事暂且放一放吧。”尽管李渊心中极不舒服,但隋朝发生的事情,也让他意识到仓促开科取士只会带来无穷麻烦,稍有不慎,科举便会成为压倒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让感到压抑的是被他倚重的人,个个表现得出了沮丧、颓废之势,个个都失去了入主关中时那种‘朝气’,他现在其实最需要的是用一场大捷来提振大唐低迷的时局,甚至还想答应李世民的要求,放弃汉水防线,举李唐王朝之兵,主动对隋朝发动一场大战。但是襄阳还有北镇军这个大麻烦,平叛一直处于一种僵局之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