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年产百万行不行(月底求票)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群鹰隼盘旋在茶卡盐湖的高空之上,锐利的眼睛盯苍茫平静如洗的湖面,似是要在盐湖中寻找食物一般,它们展开双翼,掠过一道道山岭、一条条河流,没什么能够成它们阻碍,只因它们是天空之中的霸主,只要肥美的猎物出现,就会变成它们腹中餐。
但今天就在这片千里草原上,忽然来了一只硕大无朋的大雕自南而来,强横霸道的将它们驱逐一空。
这时,南方忽然远远传来阵阵苍凉声浪,有如战场万鼓齐鸣、动人心弦。
这苍凉声音,带起了波浪般的卷来一重黑影,只见天地相接的南方冒出一大片黑压压钢铁森林,有如长江大河之水自天际倒泻而下,随着黑影逼近,只见无数面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最为耀眼夺目无疑是那面“隋”字军旗。
这正是杨侗亲自率领的玄甲军,他返回西海,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眼下吐蕃已裂、吐谷浑已灭,高原之上大局已定,杨侗继续留在江源郡的意义已经不大,江源现在已有裴行俨、王雄诞、周绍则镇守,治理也有文武双全的李世谟,新郡正在有序的建设之中,有这些人在,不说稳如泰山,但以第一军的强悍、蜂窝弩的犀利,无论是娘尚囊还是李世民,想打上来都很难;而且再过不久,王伏宝也将带着第九军将士返回江源,届时两军汇合,哪怕杀入汶山、同昌也不再话下。
杨侗作为皇帝,现在的使命是掌控全局,而不是事事争先,更不能与大将们争功。没人之时,是逼不得已,只能自己上,如今人才鼎盛,没必要事事亲自去打了。
关键是朝中那些大佬听说他差点被泥石洪流淹埋之后,纷纷发来鹰信,催他还朝。
大家都这么说,杨侗决定从善如流,暂时回去做件摆设,大不了把精力从冲锋陷阵转移到治理朝政上好了。
既然决定当大隋的吉祥物,那就得充分发挥自己光和热,所以他来了茶卡盐湖,准备亲切慰问下立下大功的能工巧匠,以示皇恩浩荡。
早在几天前,西海郡守李客师给他发来鹰信,说是工匠按照杨侗的步骤,制出了上好的细盐。
盐关系国计民生,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必需品,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就是从吃盐开始的。然而制盐技术的不成熟,导致产量严重不足,固然是含有毒素的盐也被卖出好价钱,所以盐的利润历来都是暴利,盐商更是富得流油,独孤氏当初为何成为大隋首富?
原因就是独孤氏掌控了河东盐池,河东盐池品质好,都不需要人力加工,会自然形成,能节省大量人力成本。从汉代以来就已经大规模开发,并远销全国,是雍凉最重要的食用盐来源!
以杨侗以前,大隋并不实行盐铁官营,独孤氏是篡周立隋的主力,杨坚登基立国以后,为了回报独孤氏,让独孤派全心全意支持自己,所以把河东盐池的经营割让给了独孤氏,独孤氏虽没直接控制盐池,却把利润最高的精盐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凡是大兴城、洛阳城的富贵人家都吃独孤氏的精盐,高端餐馆和青楼也是如此,除了精盐之外,还控制北方大地的粗盐生意,独孤氏想不富都难。自杨侗收复并州以来,河东盐收归国有,然而河东池盐最大的问题难以溶解的矿物过高,在原始的生产方式中,它们都不容易析出,会结晶在盐中,严重影响口感不说,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也因河东食盐产出的成本太高,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失去竞争力的河东食盐停止生产,以其他地方的上等盐代替,这其中,西海盐便是取代河东盐的最重要的食盐之源。
杨侗准备大量开发西海盐,也是因为他总算知道民间用盐短缺,昂贵盐价让大隋百姓苦不堪言,而这里盐晶如泥沙,而唯一的成本就是简单的加工和运输而已,有了西海之盐,盐价定然大降,无数百姓必然为之受益。
另一个潜在意思是利用西海盐的无穷价值,打破中原最富足、余者皆荒蛮的固有观念,让人们意识到比中原更富足的地方到处是,慢慢养成目光向外的习惯,而不是世世代代死守中原一域。
远远地,杨侗已经看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营,此时李客师不仅有工匠和西海五千驻军,包括驻扎在西平、武威、张掖的五千多名郡兵也纷纷赶到茶卡盐湖,协助李客师管理监督吐蕃、吐谷浑数万名奴隶。
这时,一队骑兵离开大营,向杨侗的队伍疾奔而来,为首官员正是西海郡太守李客师,李客师翻身下马,快步奔至,在杨侗马前行礼道:“微臣李客师,拜见圣上。”
杨侗翻身下马,将李客师扶起,笑道:“朕一直在等李太守的好消息,李太守这么短时间内就产出了精盐,可谓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真正的功劳是改进制盐方式的圣上,微臣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当不得圣上赞誉。”李客师汗颜道。
“朕只是说说而已,李太守化理论为实物,这才真是了不起。”
“多谢圣上赞誉。”
杨侗哈哈一笑,又问道:“走,去看看。”
“圣上请随微臣来。”李客师见杨侗兴致盎然,也不废物,在前方带路。
一行人约行十里,来到了制盐区。
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池子,这些池子都不深,却十分宽敞,此时的池子都蓄满了卤水,远远望去就像是水田一般。
这些池子由上而下逐个挖低,落差为十寸左右,上下池之间都开有放水闸门,用以向下流水。
“李太守,这些池子到底有何用?”杨沁芳忍不住问。
李客师介绍道:“回殿下,我们采用圣上之法滤掉杂物之后,剩下都是产盐卤水,按照以往的做法,是用大铁锅煮干水份,沉到锅底的才是盐粒,但是这种煮法,不仅耗费大量柴火,产量也也不大。于是我们就按照圣上制作海盐之法修这些池子,将滤掉杂物的卤水倒入高池之中,利用日光晒干、大风吹干部分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群鹰隼盘旋在茶卡盐湖的高空之上,锐利的眼睛盯苍茫平静如洗的湖面,似是要在盐湖中寻找食物一般,它们展开双翼,掠过一道道山岭、一条条河流,没什么能够成它们阻碍,只因它们是天空之中的霸主,只要肥美的猎物出现,就会变成它们腹中餐。
但今天就在这片千里草原上,忽然来了一只硕大无朋的大雕自南而来,强横霸道的将它们驱逐一空。
这时,南方忽然远远传来阵阵苍凉声浪,有如战场万鼓齐鸣、动人心弦。
这苍凉声音,带起了波浪般的卷来一重黑影,只见天地相接的南方冒出一大片黑压压钢铁森林,有如长江大河之水自天际倒泻而下,随着黑影逼近,只见无数面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最为耀眼夺目无疑是那面“隋”字军旗。
这正是杨侗亲自率领的玄甲军,他返回西海,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眼下吐蕃已裂、吐谷浑已灭,高原之上大局已定,杨侗继续留在江源郡的意义已经不大,江源现在已有裴行俨、王雄诞、周绍则镇守,治理也有文武双全的李世谟,新郡正在有序的建设之中,有这些人在,不说稳如泰山,但以第一军的强悍、蜂窝弩的犀利,无论是娘尚囊还是李世民,想打上来都很难;而且再过不久,王伏宝也将带着第九军将士返回江源,届时两军汇合,哪怕杀入汶山、同昌也不再话下。
杨侗作为皇帝,现在的使命是掌控全局,而不是事事争先,更不能与大将们争功。没人之时,是逼不得已,只能自己上,如今人才鼎盛,没必要事事亲自去打了。
关键是朝中那些大佬听说他差点被泥石洪流淹埋之后,纷纷发来鹰信,催他还朝。
大家都这么说,杨侗决定从善如流,暂时回去做件摆设,大不了把精力从冲锋陷阵转移到治理朝政上好了。
既然决定当大隋的吉祥物,那就得充分发挥自己光和热,所以他来了茶卡盐湖,准备亲切慰问下立下大功的能工巧匠,以示皇恩浩荡。
早在几天前,西海郡守李客师给他发来鹰信,说是工匠按照杨侗的步骤,制出了上好的细盐。
盐关系国计民生,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必需品,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就是从吃盐开始的。然而制盐技术的不成熟,导致产量严重不足,固然是含有毒素的盐也被卖出好价钱,所以盐的利润历来都是暴利,盐商更是富得流油,独孤氏当初为何成为大隋首富?
原因就是独孤氏掌控了河东盐池,河东盐池品质好,都不需要人力加工,会自然形成,能节省大量人力成本。从汉代以来就已经大规模开发,并远销全国,是雍凉最重要的食用盐来源!
以杨侗以前,大隋并不实行盐铁官营,独孤氏是篡周立隋的主力,杨坚登基立国以后,为了回报独孤氏,让独孤派全心全意支持自己,所以把河东盐池的经营割让给了独孤氏,独孤氏虽没直接控制盐池,却把利润最高的精盐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凡是大兴城、洛阳城的富贵人家都吃独孤氏的精盐,高端餐馆和青楼也是如此,除了精盐之外,还控制北方大地的粗盐生意,独孤氏想不富都难。自杨侗收复并州以来,河东盐收归国有,然而河东池盐最大的问题难以溶解的矿物过高,在原始的生产方式中,它们都不容易析出,会结晶在盐中,严重影响口感不说,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也因河东食盐产出的成本太高,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失去竞争力的河东食盐停止生产,以其他地方的上等盐代替,这其中,西海盐便是取代河东盐的最重要的食盐之源。
杨侗准备大量开发西海盐,也是因为他总算知道民间用盐短缺,昂贵盐价让大隋百姓苦不堪言,而这里盐晶如泥沙,而唯一的成本就是简单的加工和运输而已,有了西海之盐,盐价定然大降,无数百姓必然为之受益。
另一个潜在意思是利用西海盐的无穷价值,打破中原最富足、余者皆荒蛮的固有观念,让人们意识到比中原更富足的地方到处是,慢慢养成目光向外的习惯,而不是世世代代死守中原一域。
远远地,杨侗已经看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营,此时李客师不仅有工匠和西海五千驻军,包括驻扎在西平、武威、张掖的五千多名郡兵也纷纷赶到茶卡盐湖,协助李客师管理监督吐蕃、吐谷浑数万名奴隶。
这时,一队骑兵离开大营,向杨侗的队伍疾奔而来,为首官员正是西海郡太守李客师,李客师翻身下马,快步奔至,在杨侗马前行礼道:“微臣李客师,拜见圣上。”
杨侗翻身下马,将李客师扶起,笑道:“朕一直在等李太守的好消息,李太守这么短时间内就产出了精盐,可谓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真正的功劳是改进制盐方式的圣上,微臣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当不得圣上赞誉。”李客师汗颜道。
“朕只是说说而已,李太守化理论为实物,这才真是了不起。”
“多谢圣上赞誉。”
杨侗哈哈一笑,又问道:“走,去看看。”
“圣上请随微臣来。”李客师见杨侗兴致盎然,也不废物,在前方带路。
一行人约行十里,来到了制盐区。
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池子,这些池子都不深,却十分宽敞,此时的池子都蓄满了卤水,远远望去就像是水田一般。
这些池子由上而下逐个挖低,落差为十寸左右,上下池之间都开有放水闸门,用以向下流水。
“李太守,这些池子到底有何用?”杨沁芳忍不住问。
李客师介绍道:“回殿下,我们采用圣上之法滤掉杂物之后,剩下都是产盐卤水,按照以往的做法,是用大铁锅煮干水份,沉到锅底的才是盐粒,但是这种煮法,不仅耗费大量柴火,产量也也不大。于是我们就按照圣上制作海盐之法修这些池子,将滤掉杂物的卤水倒入高池之中,利用日光晒干、大风吹干部分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