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不战而降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俘了楚王占了寿春之后秦军就稍停了一段时间。
其实也没有稍停,秦军忙着以寿春为基础沿淮河而下占领河岸城邑。
这与一开始制定的方略是相符的,占领并控制淮河,那么楚国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就不战而降了。
这或许是战国时期唯一出现的最大范围的包围。
淮河以北一直到齐国,这块区域的北边是齐国,西边是秦国攻占的魏国及楚国地域,东边是大海,南边是淮河……
其中整片区域被秦军封锁得死死的,这范围内的楚军有以下几个选择:
降齐。
降秦。
自生自灭。
跳海。
选项看起来挺多的,但就是没有一个活路。
沈兵说秦军“稍停”,是因为占领淮河沿岸基本没遇到反抗。
这主要是因为项燕知道随着寿春失守其下游地区也守不住,于是就主动放弃。
另一方面楚王负刍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项燕离开后当地还是有些私兵,这些私兵大多是乡绅或商人召募……这是楚国的特色,楚国在私兵的限制上十分宽松,而秦国则是要爵至大夫才有权力有私兵有自己的门客,否则就是结党营私。
这些私兵当然无法与秦军对抗。
事实上也无需对抗,秦军拿出楚王负刍的王令一宣,那些私兵就第一时间放下武器降了……也不知道他们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楚王已降秦。
沈兵猜他们是知道的,只不过王令一下就给他们一个台阶:他们不是投降,而是遵从王令。
接着,秦军就四处派兵前去接收淮北的城邑。
不只是寿春淮河一线,更多的是大梁、陈城一线的秦军往东走。
他们同样带着楚王负刍的王令……其实楚王负刍的王令没那么快送到大梁,但这时王令是真是假已经无所谓了。
重要的就是赶在项燕宣布立新王之前去宣读,同时告诉他们楚王已降。
楚王投降的消息倒是传得很快。
因为这就不是快马加鞭那样传了,而是一传十十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俘了楚王占了寿春之后秦军就稍停了一段时间。
其实也没有稍停,秦军忙着以寿春为基础沿淮河而下占领河岸城邑。
这与一开始制定的方略是相符的,占领并控制淮河,那么楚国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就不战而降了。
这或许是战国时期唯一出现的最大范围的包围。
淮河以北一直到齐国,这块区域的北边是齐国,西边是秦国攻占的魏国及楚国地域,东边是大海,南边是淮河……
其中整片区域被秦军封锁得死死的,这范围内的楚军有以下几个选择:
降齐。
降秦。
自生自灭。
跳海。
选项看起来挺多的,但就是没有一个活路。
沈兵说秦军“稍停”,是因为占领淮河沿岸基本没遇到反抗。
这主要是因为项燕知道随着寿春失守其下游地区也守不住,于是就主动放弃。
另一方面楚王负刍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项燕离开后当地还是有些私兵,这些私兵大多是乡绅或商人召募……这是楚国的特色,楚国在私兵的限制上十分宽松,而秦国则是要爵至大夫才有权力有私兵有自己的门客,否则就是结党营私。
这些私兵当然无法与秦军对抗。
事实上也无需对抗,秦军拿出楚王负刍的王令一宣,那些私兵就第一时间放下武器降了……也不知道他们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楚王已降秦。
沈兵猜他们是知道的,只不过王令一下就给他们一个台阶:他们不是投降,而是遵从王令。
接着,秦军就四处派兵前去接收淮北的城邑。
不只是寿春淮河一线,更多的是大梁、陈城一线的秦军往东走。
他们同样带着楚王负刍的王令……其实楚王负刍的王令没那么快送到大梁,但这时王令是真是假已经无所谓了。
重要的就是赶在项燕宣布立新王之前去宣读,同时告诉他们楚王已降。
楚王投降的消息倒是传得很快。
因为这就不是快马加鞭那样传了,而是一传十十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