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7章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陛下,臣赞同侯尚书的意见,虽然征收三次看似繁重,实际上与缅甸东吁王国的税收等相比轻了很多!”
“对,缅甸东吁王朝‘机之织布,母之哺乳,均有课征’,这句话的意思是织布要交织布税,这也能理解,可哺乳也要交哺乳税,这就有些离谱了。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税收,算下来和扶桑的四六差不多了。”
“是的,暹罗则是萨迪纳制,还不如扶桑的诸藩制,和农奴制度差不多,比大明之前的佃户都远远不如,能留下五成就算是不错了,还得劳役四个月时间,苦不堪言。”
“陛下,那里已经是大明的疆域了,自然是要和大明境内的赋税政策一致,那些苛捐杂税等肯定是要取消的,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取消掉,还会让他们感恩戴德。”
“对,至于说之后的各府需要修整官道、兴修水利等等所需要的费用,这征收的一亿八千万两的赋税完全可以覆盖,还有结余,这算是两全其美的事儿。”
……
“诸位爱卿,朕是倾向于三次征收且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的,我们来算笔账,
我们推测是十五亿亩,以人均五亩算也得三亿人口,现在只有两千五百万人口,在保证收成的情况下撑死也就能种一亿五千万亩、最多不过两亿亩,
征收一次两亿亩就是八百万税收,能不能覆盖中南半岛的所有支出?
毕爱卿,此事交由户部来核算,尽可能的减轻百姓负担的前提下保证最大的赋税收入,用银子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臣明白!”
毕自严立刻回应,但他明白皇帝的意思三次征收应该是不跑不了的,但这也没事儿,反正比缅甸之前减轻了太多。
“陛下,第二个麻烦,迁移的百姓会三年免税,再三年半税,那原住民他们也要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吗?”
群臣再次一怔,这果然是个大麻烦。
亩交四升,五亩就是两斗,三次就是六斗,三年再三年就是近三石的粮食,相对三年的收成是不多,但不交就是尽赚的。
都是大明的百姓,迁移百姓免了,自己不免,搞不好要闹起来的。
可还不等他们思索,便听见了皇帝的声音。
“不享受!”
崇祯很是斩钉截铁:“他们又不需要迁移,虽然发生了大战,但都在可控范围内,普通百姓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田还是那些田、地还是那些地、农具还是那些农具,一切都没有变化,免什么税?
免税了他们这几年的基础设施诸如官道要不要修了?河道要不要清理了?”
说到这里,崇祯停顿了下来,思索了几息后:“虽然不免税,但可以免费配给一年的种子,且可以从朝廷免息借人均一石或一户三石粮食用以过渡,三年内还清!”
“毕爱卿,这点可以做到吧!”
“回陛下,可以,洪承畴传回的战报中说了,诸国百姓虽然很贫穷,但诸国贵族等等却是很富有,家中地窖粮仓堆积如山,
具体数量虽然还未统计出来,但让诸国百姓过渡肯定是够的!”
“既然这样,那就诸国免税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崇祯直接拍板决定,而后看向袁可立:“袁爱卿,此事散朝之后给去缅甸的官员一道旨意,若是原住百姓有什么不满、借机闹事儿的,一律严惩,必要时可以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臣遵旨!”
待袁可立回应之后,又看向毕自严:“毕爱卿,你说的第三个麻烦是什么?”
“回陛下,第三个麻烦是耕地的清理问题!”
毕自严提到这个的时候脸色严肃了起来:“暹罗采用的是萨克迪纳,大致意思是暹罗领土内的所有土地和税收归国王私人所有,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则依据其身份享有相应数量的土地,普通百姓几乎是没有自己的耕地的。
真腊则是令制土地制度,国家的土地被看作是国王拥有的,农民要想有土地的使用权,就得给国王还有贵族交地租或者去服劳役,
这点和暹罗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的村庄会有共同的一块土地给村子里村民共同使用。
安南虽然分为安南郑氏和广南阮氏,但依旧是延续后黎朝的均田法,大致意思将荒芜或没收所得的土地作为公田公土,分给官员及军民。
军士给田五分,平民四分,孤寡和残废者三分。
看似不错,但实际上人民分得的土地仅占极小部分,贵族官僚却得到大量土地,农民变成王室或官吏的佃农。
缅甸东吁王朝的方式则是接近扶桑,但他隆王继位后,做了很多改革,将土地分给了百姓,情况是最好的。
而南掌则是租佃制和永佃制,农民租用地主的土地进行耕种,佃农需要按时向地主交纳租金。
永佃制则是一种更长期的租佃形式,农民可以永久耕种,但地主仍然保留土地的所有,有点类似之前大明南方的一田二主,一人拥有田底权,一人拥有田面权。
各国的土地制度都不一样,但共同点就是贵族富商官员拥有大量土地,那么问题就来了。”
群臣神色严肃了起来,他们自然知道毕自严这一番陈述的话中的问题,果然才是最大的问题。
“陛下,臣赞同侯尚书的意见,虽然征收三次看似繁重,实际上与缅甸东吁王国的税收等相比轻了很多!”
“对,缅甸东吁王朝‘机之织布,母之哺乳,均有课征’,这句话的意思是织布要交织布税,这也能理解,可哺乳也要交哺乳税,这就有些离谱了。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税收,算下来和扶桑的四六差不多了。”
“是的,暹罗则是萨迪纳制,还不如扶桑的诸藩制,和农奴制度差不多,比大明之前的佃户都远远不如,能留下五成就算是不错了,还得劳役四个月时间,苦不堪言。”
“陛下,那里已经是大明的疆域了,自然是要和大明境内的赋税政策一致,那些苛捐杂税等肯定是要取消的,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取消掉,还会让他们感恩戴德。”
“对,至于说之后的各府需要修整官道、兴修水利等等所需要的费用,这征收的一亿八千万两的赋税完全可以覆盖,还有结余,这算是两全其美的事儿。”
……
“诸位爱卿,朕是倾向于三次征收且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的,我们来算笔账,
我们推测是十五亿亩,以人均五亩算也得三亿人口,现在只有两千五百万人口,在保证收成的情况下撑死也就能种一亿五千万亩、最多不过两亿亩,
征收一次两亿亩就是八百万税收,能不能覆盖中南半岛的所有支出?
毕爱卿,此事交由户部来核算,尽可能的减轻百姓负担的前提下保证最大的赋税收入,用银子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臣明白!”
毕自严立刻回应,但他明白皇帝的意思三次征收应该是不跑不了的,但这也没事儿,反正比缅甸之前减轻了太多。
“陛下,第二个麻烦,迁移的百姓会三年免税,再三年半税,那原住民他们也要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吗?”
群臣再次一怔,这果然是个大麻烦。
亩交四升,五亩就是两斗,三次就是六斗,三年再三年就是近三石的粮食,相对三年的收成是不多,但不交就是尽赚的。
都是大明的百姓,迁移百姓免了,自己不免,搞不好要闹起来的。
可还不等他们思索,便听见了皇帝的声音。
“不享受!”
崇祯很是斩钉截铁:“他们又不需要迁移,虽然发生了大战,但都在可控范围内,普通百姓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田还是那些田、地还是那些地、农具还是那些农具,一切都没有变化,免什么税?
免税了他们这几年的基础设施诸如官道要不要修了?河道要不要清理了?”
说到这里,崇祯停顿了下来,思索了几息后:“虽然不免税,但可以免费配给一年的种子,且可以从朝廷免息借人均一石或一户三石粮食用以过渡,三年内还清!”
“毕爱卿,这点可以做到吧!”
“回陛下,可以,洪承畴传回的战报中说了,诸国百姓虽然很贫穷,但诸国贵族等等却是很富有,家中地窖粮仓堆积如山,
具体数量虽然还未统计出来,但让诸国百姓过渡肯定是够的!”
“既然这样,那就诸国免税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崇祯直接拍板决定,而后看向袁可立:“袁爱卿,此事散朝之后给去缅甸的官员一道旨意,若是原住百姓有什么不满、借机闹事儿的,一律严惩,必要时可以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臣遵旨!”
待袁可立回应之后,又看向毕自严:“毕爱卿,你说的第三个麻烦是什么?”
“回陛下,第三个麻烦是耕地的清理问题!”
毕自严提到这个的时候脸色严肃了起来:“暹罗采用的是萨克迪纳,大致意思是暹罗领土内的所有土地和税收归国王私人所有,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则依据其身份享有相应数量的土地,普通百姓几乎是没有自己的耕地的。
真腊则是令制土地制度,国家的土地被看作是国王拥有的,农民要想有土地的使用权,就得给国王还有贵族交地租或者去服劳役,
这点和暹罗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的村庄会有共同的一块土地给村子里村民共同使用。
安南虽然分为安南郑氏和广南阮氏,但依旧是延续后黎朝的均田法,大致意思将荒芜或没收所得的土地作为公田公土,分给官员及军民。
军士给田五分,平民四分,孤寡和残废者三分。
看似不错,但实际上人民分得的土地仅占极小部分,贵族官僚却得到大量土地,农民变成王室或官吏的佃农。
缅甸东吁王朝的方式则是接近扶桑,但他隆王继位后,做了很多改革,将土地分给了百姓,情况是最好的。
而南掌则是租佃制和永佃制,农民租用地主的土地进行耕种,佃农需要按时向地主交纳租金。
永佃制则是一种更长期的租佃形式,农民可以永久耕种,但地主仍然保留土地的所有,有点类似之前大明南方的一田二主,一人拥有田底权,一人拥有田面权。
各国的土地制度都不一样,但共同点就是贵族富商官员拥有大量土地,那么问题就来了。”
群臣神色严肃了起来,他们自然知道毕自严这一番陈述的话中的问题,果然才是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