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懵逼二人组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的军功,谁去谁都能沾光!
大家都想去的结果就是,大家谁也去不成!
朝臣们从上朝吵到下朝,总是吵不出一个结果来。
寂竞彦以为这次朝会也是如此,好整以暇地站在那里,纯当听个乐子。
但是谁知道,已经确定下来护卫赈灾军的广平郡王居然没有维持一贯的冷眼旁观,而是主动提请:“臣推荐镇国公府陌小公爷为此次赈灾钦差!”
寂竞彦一愣,以为自己听岔了。
陌惊弦去赈灾?
开什么玩笑!
他是个武将!
武将去当赈灾钦差?
这让满朝文官怎么想?
他还没有腹诽完呢,就见文官之首石太师巍颤颤地出列:“老臣附议。”
得,这是吴王与周王达成私下里的协议了。
就算你们俩达成一致了,但是满朝那么多清流能够让你俩把持朝政,任人唯亲?
寂竞彦不相信其他人会任由他们这么胡闹。
果然,就见御使大夫刘济也站出来:“臣,附议!”
看吧!御使大夫那是清流正直之臣,是文官的典范,岂是……等等,方才刘济好像说的是……
“臣等附议!”
周王吴王都达成一致了,中立派代表刘济也发话了,其他人也都没有了抗争的必要了,吩咐表态。
于是乎,拖了好几个月的赈灾人选,就这么落在了陌惊弦身上。
寂竞彦都懵了!
什么情况!
这些人什么时候达成一致的?为什么他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他这是被朝臣们集体排斥在外了?
他震惊的小眼神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直往袁秉身上瞟。
袁秉也,一脸懵!
自从他与诚王的关系被披露之后,他就受到了明里暗里的诸多排斥。
但是没有关系,这些他都能够应付得了。
不受人妒是庸才,那些人也只能是在日常公务之中给他使使绊子罢了,并不能够真正伤害到他什么。
消息来源也被限制了,也没有关系,他就当是磨炼了,韬光养晦就是。
但是赈灾人选被私下里敲定这么大的事情,他居然一点儿风声都没有收到!
这就让他很难受了。
玩套路玩阴谋玩手段,那是他们文臣的技能!
你陌惊弦一介武将,怎么玩得比他还要溜?
嘉平帝、周王、吴王、中立派,再加上陌惊弦自己,多方博弈,怎么可能一点儿消息都没有泄露出来,就敲定了此事?
他们是怎么联络的?又是怎么划分权益的?私下里还达成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协议?
更有甚者,是不是嘉平帝亲自授意的?
袁秉心底发寒,不敢再说话,连诚王的眼神他都当没有看见。
果然,赈灾一事敲定之后,便是西北战事。
以广陵郡王为首的一群宗亲们主动请缨,口称为国效命,飞快地将派往西北支援的人选分割完毕。
前边儿刚刚商议完毕,后头嘉平帝就派了杨福顺送来玉玺,为任命众人的圣旨加盖大印,让这两件事尘埃落定。
第(3/3)页
的军功,谁去谁都能沾光!
大家都想去的结果就是,大家谁也去不成!
朝臣们从上朝吵到下朝,总是吵不出一个结果来。
寂竞彦以为这次朝会也是如此,好整以暇地站在那里,纯当听个乐子。
但是谁知道,已经确定下来护卫赈灾军的广平郡王居然没有维持一贯的冷眼旁观,而是主动提请:“臣推荐镇国公府陌小公爷为此次赈灾钦差!”
寂竞彦一愣,以为自己听岔了。
陌惊弦去赈灾?
开什么玩笑!
他是个武将!
武将去当赈灾钦差?
这让满朝文官怎么想?
他还没有腹诽完呢,就见文官之首石太师巍颤颤地出列:“老臣附议。”
得,这是吴王与周王达成私下里的协议了。
就算你们俩达成一致了,但是满朝那么多清流能够让你俩把持朝政,任人唯亲?
寂竞彦不相信其他人会任由他们这么胡闹。
果然,就见御使大夫刘济也站出来:“臣,附议!”
看吧!御使大夫那是清流正直之臣,是文官的典范,岂是……等等,方才刘济好像说的是……
“臣等附议!”
周王吴王都达成一致了,中立派代表刘济也发话了,其他人也都没有了抗争的必要了,吩咐表态。
于是乎,拖了好几个月的赈灾人选,就这么落在了陌惊弦身上。
寂竞彦都懵了!
什么情况!
这些人什么时候达成一致的?为什么他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他这是被朝臣们集体排斥在外了?
他震惊的小眼神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直往袁秉身上瞟。
袁秉也,一脸懵!
自从他与诚王的关系被披露之后,他就受到了明里暗里的诸多排斥。
但是没有关系,这些他都能够应付得了。
不受人妒是庸才,那些人也只能是在日常公务之中给他使使绊子罢了,并不能够真正伤害到他什么。
消息来源也被限制了,也没有关系,他就当是磨炼了,韬光养晦就是。
但是赈灾人选被私下里敲定这么大的事情,他居然一点儿风声都没有收到!
这就让他很难受了。
玩套路玩阴谋玩手段,那是他们文臣的技能!
你陌惊弦一介武将,怎么玩得比他还要溜?
嘉平帝、周王、吴王、中立派,再加上陌惊弦自己,多方博弈,怎么可能一点儿消息都没有泄露出来,就敲定了此事?
他们是怎么联络的?又是怎么划分权益的?私下里还达成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协议?
更有甚者,是不是嘉平帝亲自授意的?
袁秉心底发寒,不敢再说话,连诚王的眼神他都当没有看见。
果然,赈灾一事敲定之后,便是西北战事。
以广陵郡王为首的一群宗亲们主动请缨,口称为国效命,飞快地将派往西北支援的人选分割完毕。
前边儿刚刚商议完毕,后头嘉平帝就派了杨福顺送来玉玺,为任命众人的圣旨加盖大印,让这两件事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