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借来僧袍张和尚王丽英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借来88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头甚至比汽车还贵。医院的秘密,医生的勾当,学校的秘密,老师的勾当,耳闻目睹,愤愤不平,又能怎样,阿弥陀佛,退一步海阔天高吗,只能安慰自己,来一个精神胜利法。高端病房,人满为患,都挤破头了,想住院,有住院嗜好,不是非要住院不可,却住院,本来就一小小的感冒,不用吃药,打针可是,但是,偏偏小题大做,又是挂水,又是吃药,居然还用抗生素。一个小感冒一住就是半年。一件件一桩桩,字字血,声声泪。罄竹难书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发发牢骚而已,牢骚满腹,需防肠断。牢骚一回事,产业链是另一回事。难道这是做长产业链吗,难道这就是刺激消费吗?没病的人却占据着有限的医疗资源,而真正有病的人却因缺医疗资源而得不到治疗。这种现象,何时结束。他不知道,只有天知道。渐渐地都麻木了,连医生老师都麻木了,一个个都成了精致个人主义者了。

那个人需要住院治疗,那个人不需要住院治疗,不依据病情,只认钱,谁有钱就让谁住。谁没有钱谁滚蛋。不管你有病没病,只管你有钱没钱。

于是,大楼越盖越气派,连这么气派的大楼都觉得不怎么样,医院说了,还没有赶上银行。银行说了,不如职能部门。都说得非常谦虚。职能部门也觉得自己委屈啊,职能部门的人不如私人老板,这些个老板,人模狗样儿的,一个个都坐奔驰,回家之后,还在小别墅里开派对。什么事啊啊,心里不平衡啊。管不了人家私有制,还管不了自己的公有制吗。怎么也得弄一气派豪华的办公楼,以此压压这些私人老板的嚣张与跋扈。

于是,出现中石油一个吊灯1000多万,上海红十字会吃一顿花费1万元,中科院一个内存条6000元的怪事。这是被挖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没有被挖的呢。

世态炎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感叹,感慨,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

趋炎附势,顺势而为,嫉恶如仇,即使愤愤不平,也只能委曲求全。

妻子失控,丈夫不能失态。

即使即将成为前夫也不能不站好最后一班岗,何况永远只有一个亲生父亲。

抢救病人,救死扶伤。

他想。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有病人需要抢救,他回过神来,自言自语说:孩子真的要动手术吗?

转身离开走廊。

妻子说:要不,跟医生说说。我去联系别的医院,看看能不能找到熟人。

他说:我去。

说完,往外走。

来到市中医院,门诊部没什么病人,在导医台前面,他犹疑了,和导医聊了几句,他不那么犹豫了,有一些冲动,虽没有打探到想要的信息,但也不是一无所获。导医说不认识张和尚说的那个人,建议他去住院部问问。虽没有得到消息,但感觉到并非一无是处。导医非常热情,塞给他一张纸,准确的说是一本小册子,内容是介绍本单位的情况及如何如何的厉害,得这个那个奖及专家张三李四,诸如此类,

在路过熬药车间门口时,药味扑鼻而来,那是中药,不是西药。中医院,顾名思义,就是看中医的地方,中药是必不可少,为减少病人的麻烦,医院建造了熬药车间,当然,熬药是自觉自愿的,即可以在这里熬,也可以拿回家里熬。在这里熬的话,病人需要支付费用,即使中医院也有西药,即使中医院也有医疗设备,不是望闻问切,而是ct拍片做胃镜等等等等。看病的程序差不多,先挂号,在门口侯诊。不是来看病的,而是来找人。他没有病,他儿子病了,为儿子,他来找熟人。看病找熟人,算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则,找熟人问问,心里踏实,病人及病人家属不懂医,当面对一张又一张的化验单时,一头雾水,连病历都看不懂,一方面医生的字过于潦草,像天书似的,一方面疾病复杂。虽然都有一个参考值,但那又能怎样,自己说了不算,还是听医生的。听谁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到真滴。作为患者或者家属,最痛苦的就是听不到真话。这个医院说这个,那个医院说那个,这个医院要保守治疗,那个医院说要动手术,病人及病人家属无所适从。

为一个决定,才来找熟人。希望熟人说一句真滴。

噌,上楼,到住院部。医生办公室无人,在门口等待。

等来的消息是那人调走了,三年前就走了。

下楼,他离开中医院。

在走之前,再做一次努力,在医院转了一圈,问了几个人,都摇头说不知道不认识。他死心塌地了。手机响了,妻子来电话催他回去,

在妻子看来,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听医生的,只能给医生送红包,送红包是唯一的途径。找熟人又能怎样,熟人不要红包吗,给医生红包,陌生人就成了老熟人。给出去,心里就踏实了。再说,找人需要时间,会耽误孩子看病,她想。

掏手机,给他打电话,她主意已定。

让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