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样子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虽然江临岸很忙,每天行程排得满当当,但他还是推掉了小年夜那晚的所有安排,只为赶去大剧院看一场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纪录片。
只是抵达之时还是晚了,进展播厅的时候影片已经开始,江临岸便猫着腰在后排随意找了个空位置坐下。其实他在此之前也没仔细了解过这部片子具体讲什么,只知道方灼一行团队是打着公益纪录片的名号进行宣传的,至于剧名《慈悲的力量》,起初江临岸还以为会讲一些类似于“感动中国”的好人好事,可看了一小段才知道,片子拍摄的只是一群偏远地区的孩子,从贵州开始,一路往西,经过四川、云南,翻山越岭,把那些地方孩子的生活现状再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拍出来,主题自然是“贫困”和“希望”,但镜头并没有一味渲染悲惨的气氛,相反,拍了很多温暖的东西。
比如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在外打工长年不回来,10岁的姐姐便承担起照顾弟弟的工作,把三四岁的弟弟用带子绑在背上,天还没大亮就背着一起去学校,深山的朝阳里,姐弟俩一路走一路唱,一路唱一路笑;再比如破破烂烂的教室,泥土糊的墙,冬天寒风穿过,冷得很,可春日暖阳,墙缝里便有小花钻出来,虽极其弱小卑微,但不妨碍她肆意开放,孩子们便从家里带了塑料瓶过来,把口子剪开,装满水,把花养在水里,再把瓶子放到破破烂烂的讲台上,那是怎样一个画面呢,就如同周围一切都是破败与绝望,但你还是能从这破败与绝望中看到一丝美好,一丝灿烂。
说实话江临岸此前并没看过正片,在来观影之前也丝毫没带什么期盼,他印象中的这部片子只是个小成本制作,甚至是出自方灼这种半路出家的摄影师之手,无非就是打着公益的幌子,能产生什么影响?可是影片看完大半他发现自己好像想错了。
对,江临岸之前也参加过不少慈善活动,类似公益片和视频也看了一车,比这制作精良画面美妙的比比兼是,相较之下方灼这部反而显得手法生涩,后期粗糙,但难能可贵的是感情极其真挚,而少了一贯套路与技巧的拍摄手法,反而能够让有些镜头变得更加逼真,更加具备张力。
至于青海的片段,方灼把它放到了影片最后一个单元,取景地便是青海同仁县的学校,拍了一些孩子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画面,整个风格都偏柔和舒缓,也没有额外加重篇幅。
至于方灼说的“片尾彩蛋”,无非就是青海环节里面一个普通镜头——即孩子们在宿舍开展“睡前聚会”,几十个小脑袋在平铺上围成一圈,一个裹着棉被的女人盘坐在中间,腿上摆了一本书,正在给他们读睡前故事。
镜头不过短短几十秒,而沈瓷的脸更是一闪而逝,甚至连面容都没有完全看清,但江临岸看到那的时候唇翼还是忍不住上扬,满心的知足感。
那一刻他是什么心情呢?
他由衷地觉得够了,可以了,知足了。
纪录片最后公布了一些照片和人员名单,第一张就是吉仓校长,方灼选的正是当年阿健送吉仓去北京,下了火车之后两人直奔天安门广场,吉仓背对毛主席头像拍的那一张,随后一系列也都是山区志愿者和支教人员的照片,沈瓷的照片肯定也在列。
照片放完之后便是捐款名单,整理罗列了近五年内影片中所有拍摄学校和地区的受捐情况,名单分企业捐款和个人捐款两组,企业捐款名单先放,五年前联盛为同仁学校建了一栋图书馆,自然也在企业捐款之列,拍在第37位;企业名单放完之后才是个人名单,个人名单众多,上致几十万,小至几千元,一一在屏幕上滚动公示,而当江临岸看到温从安的名字时,身体内某个神经被一下勒紧。
温从安,名字上打了红框,表示已故,后面跟了一串小字——“生前累计捐款164万7千元”,而紧跟着温从安的就是“沈瓷”,累计捐款413万元整。
江临岸觉得当时好像被人狠狠抽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虽然江临岸很忙,每天行程排得满当当,但他还是推掉了小年夜那晚的所有安排,只为赶去大剧院看一场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纪录片。
只是抵达之时还是晚了,进展播厅的时候影片已经开始,江临岸便猫着腰在后排随意找了个空位置坐下。其实他在此之前也没仔细了解过这部片子具体讲什么,只知道方灼一行团队是打着公益纪录片的名号进行宣传的,至于剧名《慈悲的力量》,起初江临岸还以为会讲一些类似于“感动中国”的好人好事,可看了一小段才知道,片子拍摄的只是一群偏远地区的孩子,从贵州开始,一路往西,经过四川、云南,翻山越岭,把那些地方孩子的生活现状再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拍出来,主题自然是“贫困”和“希望”,但镜头并没有一味渲染悲惨的气氛,相反,拍了很多温暖的东西。
比如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在外打工长年不回来,10岁的姐姐便承担起照顾弟弟的工作,把三四岁的弟弟用带子绑在背上,天还没大亮就背着一起去学校,深山的朝阳里,姐弟俩一路走一路唱,一路唱一路笑;再比如破破烂烂的教室,泥土糊的墙,冬天寒风穿过,冷得很,可春日暖阳,墙缝里便有小花钻出来,虽极其弱小卑微,但不妨碍她肆意开放,孩子们便从家里带了塑料瓶过来,把口子剪开,装满水,把花养在水里,再把瓶子放到破破烂烂的讲台上,那是怎样一个画面呢,就如同周围一切都是破败与绝望,但你还是能从这破败与绝望中看到一丝美好,一丝灿烂。
说实话江临岸此前并没看过正片,在来观影之前也丝毫没带什么期盼,他印象中的这部片子只是个小成本制作,甚至是出自方灼这种半路出家的摄影师之手,无非就是打着公益的幌子,能产生什么影响?可是影片看完大半他发现自己好像想错了。
对,江临岸之前也参加过不少慈善活动,类似公益片和视频也看了一车,比这制作精良画面美妙的比比兼是,相较之下方灼这部反而显得手法生涩,后期粗糙,但难能可贵的是感情极其真挚,而少了一贯套路与技巧的拍摄手法,反而能够让有些镜头变得更加逼真,更加具备张力。
至于青海的片段,方灼把它放到了影片最后一个单元,取景地便是青海同仁县的学校,拍了一些孩子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画面,整个风格都偏柔和舒缓,也没有额外加重篇幅。
至于方灼说的“片尾彩蛋”,无非就是青海环节里面一个普通镜头——即孩子们在宿舍开展“睡前聚会”,几十个小脑袋在平铺上围成一圈,一个裹着棉被的女人盘坐在中间,腿上摆了一本书,正在给他们读睡前故事。
镜头不过短短几十秒,而沈瓷的脸更是一闪而逝,甚至连面容都没有完全看清,但江临岸看到那的时候唇翼还是忍不住上扬,满心的知足感。
那一刻他是什么心情呢?
他由衷地觉得够了,可以了,知足了。
纪录片最后公布了一些照片和人员名单,第一张就是吉仓校长,方灼选的正是当年阿健送吉仓去北京,下了火车之后两人直奔天安门广场,吉仓背对毛主席头像拍的那一张,随后一系列也都是山区志愿者和支教人员的照片,沈瓷的照片肯定也在列。
照片放完之后便是捐款名单,整理罗列了近五年内影片中所有拍摄学校和地区的受捐情况,名单分企业捐款和个人捐款两组,企业捐款名单先放,五年前联盛为同仁学校建了一栋图书馆,自然也在企业捐款之列,拍在第37位;企业名单放完之后才是个人名单,个人名单众多,上致几十万,小至几千元,一一在屏幕上滚动公示,而当江临岸看到温从安的名字时,身体内某个神经被一下勒紧。
温从安,名字上打了红框,表示已故,后面跟了一串小字——“生前累计捐款164万7千元”,而紧跟着温从安的就是“沈瓷”,累计捐款413万元整。
江临岸觉得当时好像被人狠狠抽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