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大明恶贼赵期昌张祖娥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4章 历城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泰州学派发扬人王艮的儿子。少年时就跟随王艮随侍王阳明左右,而心学一脉在北方最大的分支,就是泰州学派。其父王艮终身不仕,讲学各地。八年前病死后,王襞孝期结束便在两淮讲学。

眼前竟然来了山东,这是山东士林盛事,周是问自然不想错过。

而王家父子没有功名在身,可威望高隆,休说是寻常进士,就是个状元,乃至是彭黯这样的巡抚,见了王襞也要自称一声学生。

这样的人来历城讲学,前来听学的人必然极多,周是问敢断定,他潍县的一帮好友会组团过来听讲。

作为一个贫寒出身的士子,很多道理书本上有,可很难领悟、悟透。看着人家所著的书,远远不如听对方讲一遍。因为一些精要东西是不会写在书上的,是用来传家的。只有在讲学时,这些人会偶尔透露出来。

而这部分知识,则是串连其他脉络的主干,极为重要;这种东西,叫做思想。对于现在的周是问而言,他缺的不是知识,而是一个合适自己身份、志向、能力的认知体系。

排队时,他也看到了历城知县衙门新发出的告示,不以为意。以前他还会在意这些衙门里发出来的消息,现在跟着赵期昌做事短短不到一月时间,已将这类东西看的很淡。

这哪是什么知县的态度,分明是彭黯的手笔。在普通人看来就是例行通告讲赵期昌所部要入城游历,让他们不要担心军纪问题。

实际上就是警告城中地头蛇,不要去惹这帮外地军汉。

什么军纪严明,讲的是人家不会惹你;至于‘屡历恶战功勋尤巨’八个字更简单,就是告诉城中地头蛇,这帮军汉都是战场里死人堆里爬出来。你若招惹,自认倒霉去吧。

一名衙役接住周是问的军籍堪合,看了看道:“这奇怪呀,怎的没有登州卫衙门的印?”

市民识字率较高,衙役又是个世代接替的饭碗,还是个能捞油水的差事,所以衙役基本上都识字,也懂官场规矩,只是好奇如此感叹,却把军籍堪合还给了周是问。

起码上面赵期昌的官印、花押摆在那里,而周围其他排队的军士又隐隐尊崇周是问,衙役自然不会过度追问。

“某是潍县革名秀才周是问,因罪入牢。赵将军军中缺乏书吏,途径潍县,某这才入军做事,以期戴罪立功。故而,并无登州卫衙门官印。”

说着,周是问将军籍堪合折叠好,装入袖囊中对着这衙役微微颔首,以表达善意。

这衙役顿时喜笑颜开,被革掉功名的秀才那也是了不得的人,赶紧恭维,拱手:“原来这位军爷是投笔从戎,小人敬服。”

一瞬间这衙役想的更多,一个革掉功名的秀才还跑到军队里混饭吃,说明这是一个狠人。手段不狠,怎么可能惹的县官冒着得罪士绅的风险革掉其功名?手段不狠,又怎么能在捕倭军中立足?

对于登州卫捕倭军,历城这边上上下下只要与官场有关系,各种传言都传的飞快。再迟钝的历城人,也从巡抚标营军士那里知道登州卫里的人不好惹。

前段时间,彭黯出于考验故意冷落,赵鼎明就纵容标营将士在城门外列队鼓噪。如同哗变一样的景象,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