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大明恶贼赵期昌张祖娥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9章 北海世家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目前一共生养了五个皇子,老大、老幺夭折,就剩三个了。

若这三根独苗苗再绝了……按照皇室继承法度,那就要恭喜衡王府一脉与江西建昌府就藩的益王府一脉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德皇帝驾崩后,衡王府也是有资格竞争皇位的,败给兴王府一脉无非是长幼排序、适龄男丁两个问题。

以嘉靖的小心眼……不,以当今圣上的防微杜渐、知微见著的圣明,衡王府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主子、宗室成员、奴仆、护卫、官员的日子,可谓是黯淡无光。

不过,这都是小事情,起码赵期昌觉得自己和衡王府不会有什么交集。

反正赵期昌路过青州府益都,唯一的目标是陪伴赵孟拜会海岱七子遗脉,主要是拜见‘北海世家’之称的青州府高门冯氏一族。

这个北海世家不是指什么世世代代高官门第,这个士林吹捧的‘北海世家’突出的是一个世字,不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家业,而是父子两代人之间才学、官品有完美的传承。即父亲是清官名士,儿子也是。

典型的士林清流相互吹捧,不过也算难得。清流名士不好混,父子相袭的清流名士更为难得。

开国初期,朱元璋下令山东三户出一丁渡海戍卫辽东,强行摊派。青州冯思忠以义勇行,带着一家老小入军籍,渡海赴辽编入广宁左卫十三站五家屯。冯思忠曾孙冯裕在广宁卫出生、成长,后中正德三年进士。

然后,冯氏一族就开始发达了,冯裕三年前病逝。但他退休的早,闲居青州府二十多年,家居讲学,结交本地俊彦甚多,与石存礼、陈经、黄卿、刘澄甫、刘渊甫、杨应奎等人,在益都北城的禅林,结成“海岱诗社”,作诗唱和,被称为“海岱七子”。

冯裕以其为官清正和为文质朴而留名于世,同时,也以重视教育和家学相承,进而惠及子孙。典型的混士林套路,做官的好名声有了,善于教育的名声也有了,还拉了一帮子本地名流,直接在冯裕一代人内,在士林站稳了。

冯惟敏,冯裕第三子,文才非凡,是神童风潮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文章恢弘恣肆,万言立就,深得冯裕欣赏。而冯惟敏成丁后也就十六岁开始,游学天下十年,二十七岁参加山东乡试,一举夺魁,高中解元。可惜第二年进京会试,兄弟三人同去,只有冯惟敏落第。

自此,冯氏家族的冯惟重、冯惟讷走向仕进之途,而才华更优的冯惟敏却回青州闲居,致力于文学创作,在士林中的影响力一日高过一日,父子两代人奠定了‘北海世家’的高隆家声。

而冯惟敏这个人,虽然官场混的很不如意,可在文学上太过生猛。毫不夸张的说,冯惟敏是嘉靖前后期,整个大明朝最厉害的散文作家!不是之一!

之所以不出名,因为这个人写的东西讽刺的往往是官场,揭露的都是盛世太平之下的饿殍遍野。世道再变,人情是难变的。冯惟敏写的东西,在什么时期看,都有一种借古讽今的错觉。

而这个人猫在家中积累的人脉,却是遍及天下的!

除了十六岁开始云游天下结交各地英才攒下的人脉外,还有随着他文章传播名声越大,朋友介绍来的朋友,慕名而来拜访的朋友,总之,弄妥了冯惟敏,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