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一个都跑不了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三百军士陆续体检完成,始终不见赵期昌进来,这让杨奉恩心中焦虑。
跟在太子身边的大伴当太监死的不明不白,各种内侍头目尽数更替,跟衣食起居有关的宦官、婢女更是不分老旧悉数裁退。
偏偏,以他杨奉恩作为新的东宫大伴当,几乎将招远矿场的宦官一口气全抽调到东宫来服侍太子。
如果连这种用意都看不明白,杨奉恩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只要太子不幸病逝,他连着自己的徒子徒孙都要死,一个都跑不了。
而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很明确,太子身体的问题只能看天意。若天意在太子,那今后的事情就不得不重视。
比他杨奉恩自身的处境……现在宫里想撕了他的前辈比比皆是。人人都有徒子徒孙,人人都想把徒子徒孙安排到东宫作为今后的退路和生命保障。
现在好了,他杨奉恩回京之后,东宫有点名声、权力的宦官被悉数改派。直接把他杨奉恩架到了火上烤,太子不幸,他跟着不幸;太子若在,宫里前辈对他的攻击就不会停止,现在的杨奉恩已经站在了火药桶上!
想要活命,就要紧跟着太子、嘉靖这两条线!
而赵期昌,京中武人因为嫉妒的原因没几个人理性的看待赵期昌、东宫亲军。可杨奉恩知道东宫亲军是怎么一回事,嘉靖也知道。
现在不断绝赵期昌后路,嘉靖必然不满,那他杨奉恩就危险了。
也如他对赵期昌说的那样,若太子永远健康,那储君健康的环境下,显然一支战力比京营强的东宫兵马显然不适合在京畿驻扎。
那么太子东宫增设作战职能,以一帮太子的侍讲先生组成小内阁、小兵部遥控东宫亲军在边塞作战,有利于锻炼今后朝廷中枢的合作能力以及军事素质。
而作为太子的大伴当,他杨奉恩是最合适做监军的人选!
这一切,已经在嘉靖培养赵期昌的时候注定,嘉靖的安排能否顺利延续,首先取决于太子的健康,其次取决于赵期昌能否抓住这个机会。
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嘉靖做后台,赵期昌完全可以以更快更暴力的方式完成初步积累。显然,以嘉靖的器量、狠辣,一旦认定赵期昌不容易控制,认为自己聪慧无比的儿子也不好控制,那必然摧毁赵期昌。
赵期昌能在四年时间里改组登莱青卫所,拼出目前的家底,已经很不容易了。
若不是太子的健康问题,嘉靖也会将登莱军调入京中或边塞去吃公粮,否则以赵期昌那种饿死也不裁兵毁诺的性格困守下去,必然会使得粮饷巨大亏空的登莱军崩溃。
崩溃的不仅仅是财政,而是军心,是对未来的希望!
嘉靖不愿去想这么一支组织功能健全的军队叛变后,会造成多大的创伤。
所以,徐樾要调三营登莱军去云南,兵部不同意嘉靖也会同意;还担心登莱军极端武装存留各种隐患,派东宫唯一的侍讲学士邢一凤去山东。
官场人心就是那么回事,人人都想卖邢一凤这个未来首辅的人情,而邢一凤又有正规命令,就这样补全了登莱军最后的一截短板。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三百军士陆续体检完成,始终不见赵期昌进来,这让杨奉恩心中焦虑。
跟在太子身边的大伴当太监死的不明不白,各种内侍头目尽数更替,跟衣食起居有关的宦官、婢女更是不分老旧悉数裁退。
偏偏,以他杨奉恩作为新的东宫大伴当,几乎将招远矿场的宦官一口气全抽调到东宫来服侍太子。
如果连这种用意都看不明白,杨奉恩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只要太子不幸病逝,他连着自己的徒子徒孙都要死,一个都跑不了。
而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很明确,太子身体的问题只能看天意。若天意在太子,那今后的事情就不得不重视。
比他杨奉恩自身的处境……现在宫里想撕了他的前辈比比皆是。人人都有徒子徒孙,人人都想把徒子徒孙安排到东宫作为今后的退路和生命保障。
现在好了,他杨奉恩回京之后,东宫有点名声、权力的宦官被悉数改派。直接把他杨奉恩架到了火上烤,太子不幸,他跟着不幸;太子若在,宫里前辈对他的攻击就不会停止,现在的杨奉恩已经站在了火药桶上!
想要活命,就要紧跟着太子、嘉靖这两条线!
而赵期昌,京中武人因为嫉妒的原因没几个人理性的看待赵期昌、东宫亲军。可杨奉恩知道东宫亲军是怎么一回事,嘉靖也知道。
现在不断绝赵期昌后路,嘉靖必然不满,那他杨奉恩就危险了。
也如他对赵期昌说的那样,若太子永远健康,那储君健康的环境下,显然一支战力比京营强的东宫兵马显然不适合在京畿驻扎。
那么太子东宫增设作战职能,以一帮太子的侍讲先生组成小内阁、小兵部遥控东宫亲军在边塞作战,有利于锻炼今后朝廷中枢的合作能力以及军事素质。
而作为太子的大伴当,他杨奉恩是最合适做监军的人选!
这一切,已经在嘉靖培养赵期昌的时候注定,嘉靖的安排能否顺利延续,首先取决于太子的健康,其次取决于赵期昌能否抓住这个机会。
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嘉靖做后台,赵期昌完全可以以更快更暴力的方式完成初步积累。显然,以嘉靖的器量、狠辣,一旦认定赵期昌不容易控制,认为自己聪慧无比的儿子也不好控制,那必然摧毁赵期昌。
赵期昌能在四年时间里改组登莱青卫所,拼出目前的家底,已经很不容易了。
若不是太子的健康问题,嘉靖也会将登莱军调入京中或边塞去吃公粮,否则以赵期昌那种饿死也不裁兵毁诺的性格困守下去,必然会使得粮饷巨大亏空的登莱军崩溃。
崩溃的不仅仅是财政,而是军心,是对未来的希望!
嘉靖不愿去想这么一支组织功能健全的军队叛变后,会造成多大的创伤。
所以,徐樾要调三营登莱军去云南,兵部不同意嘉靖也会同意;还担心登莱军极端武装存留各种隐患,派东宫唯一的侍讲学士邢一凤去山东。
官场人心就是那么回事,人人都想卖邢一凤这个未来首辅的人情,而邢一凤又有正规命令,就这样补全了登莱军最后的一截短板。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