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闪耀的流星51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音乐人选择跟唱片公司签合同——不是谁都有机会签约,这个网文小说作者一样,庞大的网文作家群,但大神毕竟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一个月几十几百块的人,还有一大部分的什么钱都不赚的。
他们一般都会拿到一笔预付金,未来的版权收入里他们只能拿10%到12%的份额。
唱片公司之所以给他们那么少的份额也不是黑心或是资本家做派——当然,也有一部分,但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因为绝大多数唱片都不赚钱,唱片公司发行的唱片,通常每十张里只有一到两张能回本。
说回小说,大神们的作品一般都不会签约平台——相当于买断,自己靠版权分得毕竟是少数,但如果他只是入驻一家平台,他粉丝群够多,消费庞大,找他买版权的多,实体书,游戏,动漫,电影电视,线下签售会等等,他的收入将是指数级增长,而不是大头全由签约公司拿去了。
而小喽啰们呢?
为了保障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积攒更多的人气,赚到足够保障他们生活进行下去的生产资料,他们通常都会选择签平台,一来签了平台会给予更多的资源去宣传,这样他的作品才能被更多人看到,二来,多宣传实际上也是签约公司为了让手里的牌不至于贬值的途径,赚回本。
但不是每个“小喽啰”都能搭平台这棵大树。
相信自己的作品以后能火或者写的足够好可以吸粉,同时经济上没压力的,就会没那么多压力,想写时写,不想写时就酝酿,如果作品意外大火,那自然好,他也就开始往大神方向移了,只要好好钻研,好好坚持,大抵之后的作品都能有些小成绩。
签约平台们选择可签约作品,选择哪些作品可以在其还没火时就“买”过来,作为潜力股也是经过很多权衡的。
因为风险投资。
唱片公司做唱片也是如此,有点像风险投资人投项目,期盼能投中几张赚钱的唱片,然后用这些钱抵消亏本唱片的开销。
通常他们眼光不好就会赔的多。
类似签约平台。
买来没什么水花的作品,期待它后期出彩,给自己赚回本通常比较难。所以前期的成绩好很重要。但这毕竟是风险投资,无论是前期出彩还是后期突然出彩,总之,眼光一定要独到,知道审美走向是什么,市场如何运转。
总之,顾长缨接触过几个写网文的人,给她的感受就是,如果真的热爱,那就不要和钱挂钩,而为了钱,那就不要写小说,做什么都能比写小说来钱快。
就像做官别想赚钱,想赚钱那就别做官。
不然既想做官还想赚钱,那就会容易出事。
写小说倒是不会,但是心里上会出事。
任何热爱的东西都经不起过多的消费。
回到音乐,顾长缨之前也因为一个来访者是搞音乐的,所以了解了不少这方面的事情。
1999年,文件分享技术出现之前,大部分音乐人会以出专辑为主,开演唱会为辅。他们把演唱会的门票维持在比较低的价格,这样就能靠演唱会积攒人气,人气高了,专辑销量提升,版税收入也就提高了。
于是,出新歌成了音乐人积攒人气的手段,以促进现场演出门票的销售。
一般来说,音乐人平均80%的收入都来自巡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音乐人要不停的搞巡演的原因,即使自己的歌不是那么吸引人,但是巡演中多多少少也会有观众,而票价低点,灯光效果,舞台效果,场地布置什么的,也不至于冷场,15%来自唱片,还有5%来自版税。
从1981年到2018年,演唱会的平均票价上涨了400%以上,远远高于总体消费物价指数160%的涨幅。
即使门票变贵了,也阻拦不了人们观看演出的热情。
此时很多人去看演唱会已经不是奔着音乐本身去了,也不是奔着音乐人这个人去的,而是情感体验。
第(3/3)页
音乐人选择跟唱片公司签合同——不是谁都有机会签约,这个网文小说作者一样,庞大的网文作家群,但大神毕竟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是一个月几十几百块的人,还有一大部分的什么钱都不赚的。
他们一般都会拿到一笔预付金,未来的版权收入里他们只能拿10%到12%的份额。
唱片公司之所以给他们那么少的份额也不是黑心或是资本家做派——当然,也有一部分,但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因为绝大多数唱片都不赚钱,唱片公司发行的唱片,通常每十张里只有一到两张能回本。
说回小说,大神们的作品一般都不会签约平台——相当于买断,自己靠版权分得毕竟是少数,但如果他只是入驻一家平台,他粉丝群够多,消费庞大,找他买版权的多,实体书,游戏,动漫,电影电视,线下签售会等等,他的收入将是指数级增长,而不是大头全由签约公司拿去了。
而小喽啰们呢?
为了保障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积攒更多的人气,赚到足够保障他们生活进行下去的生产资料,他们通常都会选择签平台,一来签了平台会给予更多的资源去宣传,这样他的作品才能被更多人看到,二来,多宣传实际上也是签约公司为了让手里的牌不至于贬值的途径,赚回本。
但不是每个“小喽啰”都能搭平台这棵大树。
相信自己的作品以后能火或者写的足够好可以吸粉,同时经济上没压力的,就会没那么多压力,想写时写,不想写时就酝酿,如果作品意外大火,那自然好,他也就开始往大神方向移了,只要好好钻研,好好坚持,大抵之后的作品都能有些小成绩。
签约平台们选择可签约作品,选择哪些作品可以在其还没火时就“买”过来,作为潜力股也是经过很多权衡的。
因为风险投资。
唱片公司做唱片也是如此,有点像风险投资人投项目,期盼能投中几张赚钱的唱片,然后用这些钱抵消亏本唱片的开销。
通常他们眼光不好就会赔的多。
类似签约平台。
买来没什么水花的作品,期待它后期出彩,给自己赚回本通常比较难。所以前期的成绩好很重要。但这毕竟是风险投资,无论是前期出彩还是后期突然出彩,总之,眼光一定要独到,知道审美走向是什么,市场如何运转。
总之,顾长缨接触过几个写网文的人,给她的感受就是,如果真的热爱,那就不要和钱挂钩,而为了钱,那就不要写小说,做什么都能比写小说来钱快。
就像做官别想赚钱,想赚钱那就别做官。
不然既想做官还想赚钱,那就会容易出事。
写小说倒是不会,但是心里上会出事。
任何热爱的东西都经不起过多的消费。
回到音乐,顾长缨之前也因为一个来访者是搞音乐的,所以了解了不少这方面的事情。
1999年,文件分享技术出现之前,大部分音乐人会以出专辑为主,开演唱会为辅。他们把演唱会的门票维持在比较低的价格,这样就能靠演唱会积攒人气,人气高了,专辑销量提升,版税收入也就提高了。
于是,出新歌成了音乐人积攒人气的手段,以促进现场演出门票的销售。
一般来说,音乐人平均80%的收入都来自巡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音乐人要不停的搞巡演的原因,即使自己的歌不是那么吸引人,但是巡演中多多少少也会有观众,而票价低点,灯光效果,舞台效果,场地布置什么的,也不至于冷场,15%来自唱片,还有5%来自版税。
从1981年到2018年,演唱会的平均票价上涨了400%以上,远远高于总体消费物价指数160%的涨幅。
即使门票变贵了,也阻拦不了人们观看演出的热情。
此时很多人去看演唱会已经不是奔着音乐本身去了,也不是奔着音乐人这个人去的,而是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