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两个人的舞台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与朱温之间有矛盾,朱温想要什么他就会拒绝什么。
一封信不够,朱温就连续写,写到长安发兵为止。孟楷就一直扣,扣到最后他也憋不住火了,写了封回信斥责朱温,说你手握重兵,不肯效力,还每天想着要援兵,你到底想干什么?
这句话说的有点严重,潜台词就是:你朱温这是想造反怎地?
朱温惊怒交加,他的心思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恰在这个时候,杨复光又出场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人,他应该熟读《孙子兵法》,深知上兵伐谋的道理,通过分析整个形势之后,他对朱温采取了一项举措:劝降。
但他没有自己去劝,而是让朱温信得过的人去劝,杨复光派奸细潜入同州城,花重金收买了朱温的部将胡真、谢瞳,这两个人收了钱之后办事很卖力,都极力劝说朱温投降。
朱温本来就有了投降的心思,听部下也这么说,心思更加坚定,但他还要去听取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婆,张惠。
张惠冷静地听朱温把话说完,问了一句:“夫君已经拿定主意了对吗?”
朱温说:“是的。”
夫人又问出了关键的一句:“具体向谁投降呢?”
朱温答不上来。
张惠之所以有这么一问,是因为投降也是个技术活儿,投得好了能够飞黄腾达,投得不好顷刻丧命,而这里面的关键是要选对人。
张惠建议朱温向王重荣投降,而且姿态一定要低,最好能从内心打动对方。
朱温本着夫人说的话我要严格执行的基本原则,绞尽脑汁给王重荣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诉苦,攀交情。
朱温在信中将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犯了错误走上歧途的少年,请求王重荣原谅,并在信的末尾说道:“我的母亲也姓王,和将军您同姓,如果您老不嫌弃的话,请允许我叫您一声舅舅吧,今后我会甘心听您差遣,好好孝敬您。”
王重荣比朱温年长二十多岁,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一个老人了,而朱温的信恰恰抓住了老人的心态,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这封信的威力是巨大的,它使王重荣抛弃了与朱温的恩怨,原谅了对方之前犯下的错误,最重要的是:这封信救了朱温一命。
杨复光也听说了朱温要投降的事情,他第一时间找到王重荣,建议受降之后把朱温杀掉,用他的话说:“此人不除,必为后患!”
王重荣正沉浸在做舅舅的情怀里,他不同意杨复光的意见,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现在朝廷正在用人之际,如果今天杀了朱温,以后叛军谁还会投降呢?”
最后王重荣不仅保住了朱温的性命,还向朝廷大力举荐他。唐僖宗李儇听到朱温投降的消息后十分高兴,顾左右道:“此上天赐朕哩!”下诏封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
朱温统共有四个名字,本名朱温,外号朱阿三,皇帝赐的名字叫朱全忠,以后他篡唐登基的时候又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朱晃。我们这里全文都称他为朱温。
从皇帝对朱温的赏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当时武将对朝廷“危难不吝赏,事平即忘之”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朱温降唐对草军的打击是巨大的,黄巢大怒,亲自领兵出长安,屯扎在梁田,要找杨复光、王重荣二人算账。
而王、杨二人也毫不示弱,一个屯兵华阴,一个驻扎在渭北,两人成掎角之势,要与黄巢拼个高下。
第(3/3)页
与朱温之间有矛盾,朱温想要什么他就会拒绝什么。
一封信不够,朱温就连续写,写到长安发兵为止。孟楷就一直扣,扣到最后他也憋不住火了,写了封回信斥责朱温,说你手握重兵,不肯效力,还每天想着要援兵,你到底想干什么?
这句话说的有点严重,潜台词就是:你朱温这是想造反怎地?
朱温惊怒交加,他的心思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恰在这个时候,杨复光又出场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人,他应该熟读《孙子兵法》,深知上兵伐谋的道理,通过分析整个形势之后,他对朱温采取了一项举措:劝降。
但他没有自己去劝,而是让朱温信得过的人去劝,杨复光派奸细潜入同州城,花重金收买了朱温的部将胡真、谢瞳,这两个人收了钱之后办事很卖力,都极力劝说朱温投降。
朱温本来就有了投降的心思,听部下也这么说,心思更加坚定,但他还要去听取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婆,张惠。
张惠冷静地听朱温把话说完,问了一句:“夫君已经拿定主意了对吗?”
朱温说:“是的。”
夫人又问出了关键的一句:“具体向谁投降呢?”
朱温答不上来。
张惠之所以有这么一问,是因为投降也是个技术活儿,投得好了能够飞黄腾达,投得不好顷刻丧命,而这里面的关键是要选对人。
张惠建议朱温向王重荣投降,而且姿态一定要低,最好能从内心打动对方。
朱温本着夫人说的话我要严格执行的基本原则,绞尽脑汁给王重荣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诉苦,攀交情。
朱温在信中将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犯了错误走上歧途的少年,请求王重荣原谅,并在信的末尾说道:“我的母亲也姓王,和将军您同姓,如果您老不嫌弃的话,请允许我叫您一声舅舅吧,今后我会甘心听您差遣,好好孝敬您。”
王重荣比朱温年长二十多岁,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一个老人了,而朱温的信恰恰抓住了老人的心态,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这封信的威力是巨大的,它使王重荣抛弃了与朱温的恩怨,原谅了对方之前犯下的错误,最重要的是:这封信救了朱温一命。
杨复光也听说了朱温要投降的事情,他第一时间找到王重荣,建议受降之后把朱温杀掉,用他的话说:“此人不除,必为后患!”
王重荣正沉浸在做舅舅的情怀里,他不同意杨复光的意见,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现在朝廷正在用人之际,如果今天杀了朱温,以后叛军谁还会投降呢?”
最后王重荣不仅保住了朱温的性命,还向朝廷大力举荐他。唐僖宗李儇听到朱温投降的消息后十分高兴,顾左右道:“此上天赐朕哩!”下诏封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赐名全忠。
朱温统共有四个名字,本名朱温,外号朱阿三,皇帝赐的名字叫朱全忠,以后他篡唐登基的时候又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朱晃。我们这里全文都称他为朱温。
从皇帝对朱温的赏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当时武将对朝廷“危难不吝赏,事平即忘之”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朱温降唐对草军的打击是巨大的,黄巢大怒,亲自领兵出长安,屯扎在梁田,要找杨复光、王重荣二人算账。
而王、杨二人也毫不示弱,一个屯兵华阴,一个驻扎在渭北,两人成掎角之势,要与黄巢拼个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