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零章 军改的决心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向前推进了。
皇帝的命令是集结一万战兵,八千辅兵,在轮台筑城。
前出的军队从五万减到不到两万,对于后勤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行军速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行营中,皇帝爽朗的笑声不断在大帐中回荡,随大军出征的大将大臣们也是歌功颂德之声不断。
事实上,一天之前,皇帝的内心还是动摇的。
之前刘钰分析的准部最可能的战略意图,皇帝深以为然。他也觉得,若是准部用兵,只有此一个办法,才能死中求活。
然而一直有消息,准部的大军就在哈密以西。
疑兵之计,使得皇帝很难做出判断。
如果逼着北线趁着准部大军在西的机会,迅速翻山,万一这是疑兵之计怎么办?万一大军真的在北线怎么办?
他对刘钰的话,只信了一半。
稳妥起见,他也没把话说满,只说让刘钰在前线可以便宜行事。
赢了,那是他指导战略有方,早就预料到了准部的策略,力排众议组建了青州军;输了,那也只能“挥泪斩马谡”了。
对于不到两万青州兵加轻骑,可以和准部三万野战获胜这件事,皇帝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可万一获胜的诱惑,又实在太大。
前线的消息一直不明,皇帝陷入了犹疑,可最终还是顶住了各种压力,让北线继续便宜行事,而不是一定要迅速翻山。
虽然催促了两声,但也没把话说死,只是说若北线无有大军,可迅速翻山筑城。
几天前,北线传来了消息,刘钰遭遇了准部的主力。
皇帝也是彻夜难眠,一方面盼着刘钰真的能够在北线一举击溃准部的主力,既可省钱,又能彰显皇帝的决策正确;另一方面,也实在担心青州军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实力,打仗是只能以成败论英雄的,平时队列走的再整齐,若是打不赢,那便无用。
刘钰一直在说,队列能走的整齐,意味着有纪律,有纪律又吃饱饭发军饷,实在没有不赢的道理。按说这道理是对的,可战场上的事,谁又能说准呢?
直到今天清晨,加急的快马飞奔而来,传来了北线大胜的消息,行营上下都沸腾了。
准部主力被歼,小策凌敦多布战死,大策凌敦多布被俘,这样的消息很快在全军上下传开。
那些一直担心恐惧出现“土木堡”的大臣们也放下了心,而那些一心渴望凭着这一战封爵立功的闷闷不乐。
仗打到这个份上,谁都会打了。
哈密出兵轮台,根本不需要担心准部主力,那就完全可以削减出征的人数。削减出征的人数,就能省下极大的开销,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行军。
在轮台站稳脚跟,刘钰翻越阿尔泰山,南北对进,准部就算还能集结起来一些残兵,却也离败亡近在咫尺了。
大臣们的颂歌中,李淦还没有迷失自我,扬了扬手中刘钰加急送来的奏折道:“诸卿,如今平准一战,已无大战。只是西域安稳,这才刚刚开始。”
“刘钰奏折上说,他要带着青州军翻山,经阿拉山口直插伊犁。趁着准部混乱,让其无法集结,直捣黄龙。”
“但之后的事,就不是大军所能解决的了。他说,要赶紧安排一些懂测绘的,沿途跟随大军,绘制详细的西域地图;要在伊犁河谷地选择地方筑城,尽快移民。至于大军,总不能一直在这边耗着,一日数万两的花销,户政府也实在承担不住。”
“诸卿且先看看关于大策凌敦多布的事。”
说罢,将奏折传于跟随的大臣勋贵,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
是彻底铲除准部?
还是允许准部臣服?
前者,需要扶植叶尔羌、哈萨克。
后者,则需要一支能压得住西域的大军,以及更多的移民屯垦。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向前推进了。
皇帝的命令是集结一万战兵,八千辅兵,在轮台筑城。
前出的军队从五万减到不到两万,对于后勤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行军速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行营中,皇帝爽朗的笑声不断在大帐中回荡,随大军出征的大将大臣们也是歌功颂德之声不断。
事实上,一天之前,皇帝的内心还是动摇的。
之前刘钰分析的准部最可能的战略意图,皇帝深以为然。他也觉得,若是准部用兵,只有此一个办法,才能死中求活。
然而一直有消息,准部的大军就在哈密以西。
疑兵之计,使得皇帝很难做出判断。
如果逼着北线趁着准部大军在西的机会,迅速翻山,万一这是疑兵之计怎么办?万一大军真的在北线怎么办?
他对刘钰的话,只信了一半。
稳妥起见,他也没把话说满,只说让刘钰在前线可以便宜行事。
赢了,那是他指导战略有方,早就预料到了准部的策略,力排众议组建了青州军;输了,那也只能“挥泪斩马谡”了。
对于不到两万青州兵加轻骑,可以和准部三万野战获胜这件事,皇帝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可万一获胜的诱惑,又实在太大。
前线的消息一直不明,皇帝陷入了犹疑,可最终还是顶住了各种压力,让北线继续便宜行事,而不是一定要迅速翻山。
虽然催促了两声,但也没把话说死,只是说若北线无有大军,可迅速翻山筑城。
几天前,北线传来了消息,刘钰遭遇了准部的主力。
皇帝也是彻夜难眠,一方面盼着刘钰真的能够在北线一举击溃准部的主力,既可省钱,又能彰显皇帝的决策正确;另一方面,也实在担心青州军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实力,打仗是只能以成败论英雄的,平时队列走的再整齐,若是打不赢,那便无用。
刘钰一直在说,队列能走的整齐,意味着有纪律,有纪律又吃饱饭发军饷,实在没有不赢的道理。按说这道理是对的,可战场上的事,谁又能说准呢?
直到今天清晨,加急的快马飞奔而来,传来了北线大胜的消息,行营上下都沸腾了。
准部主力被歼,小策凌敦多布战死,大策凌敦多布被俘,这样的消息很快在全军上下传开。
那些一直担心恐惧出现“土木堡”的大臣们也放下了心,而那些一心渴望凭着这一战封爵立功的闷闷不乐。
仗打到这个份上,谁都会打了。
哈密出兵轮台,根本不需要担心准部主力,那就完全可以削减出征的人数。削减出征的人数,就能省下极大的开销,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行军。
在轮台站稳脚跟,刘钰翻越阿尔泰山,南北对进,准部就算还能集结起来一些残兵,却也离败亡近在咫尺了。
大臣们的颂歌中,李淦还没有迷失自我,扬了扬手中刘钰加急送来的奏折道:“诸卿,如今平准一战,已无大战。只是西域安稳,这才刚刚开始。”
“刘钰奏折上说,他要带着青州军翻山,经阿拉山口直插伊犁。趁着准部混乱,让其无法集结,直捣黄龙。”
“但之后的事,就不是大军所能解决的了。他说,要赶紧安排一些懂测绘的,沿途跟随大军,绘制详细的西域地图;要在伊犁河谷地选择地方筑城,尽快移民。至于大军,总不能一直在这边耗着,一日数万两的花销,户政府也实在承担不住。”
“诸卿且先看看关于大策凌敦多布的事。”
说罢,将奏折传于跟随的大臣勋贵,询问一下他们的意见。
是彻底铲除准部?
还是允许准部臣服?
前者,需要扶植叶尔羌、哈萨克。
后者,则需要一支能压得住西域的大军,以及更多的移民屯垦。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