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新顺1730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五九章 买办是条不归路(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荷兰人纵可引以为援,但却不能够指望荷兰人。最终还是要靠治国理政以自强啊。”

  德川吉宗虽然很赞许儿子敢想,也因此认为二儿子不是个懦弱无能的守成之主。但对大顺和荷兰之间开战这种想法,并不认为有可能发生。

  曾经他也是那种标准的日本贵族思维方式,自己谋划的事情,哪怕天地都会顺着自己的谋划让路。

  但现实狠狠打了他一巴掌,不只是这一次中日开战,而是他自己内心也清楚,自己主导的享保改革,实际上失败了。

  从锐意改革,变成了修修补补,最终于事无补。

  只是在内心,他觉得不是自己改革的思路有问题,实在是“命数奇也”,运气不好而已。

  “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父主持改革,奈何天道无常。原本稻米太贵,虽说谷贵贱金,奈何贵到离谱民不聊生,为父主持垦田。”

  “垦田刚有成效,结果百年一遇的风调雨顺,连续三年暖夏,亩产百年所最高,于是米贱至无人问津,武士以米为俸,米价低贱,穷苦不堪,借了商人许多的钱。”

  “为父好容易把米价重新稳定住,充实了财政,取消了上米制,重新让各藩参觐交代,府库里的钱也稍多了点。”

  “结果立刻又迎来了连续两年的冷夏,关西地方,颗粒无收,数百万人饥不得食,米价腾跃飞腾,一揆遍地。”

  “幸有甘薯,又铸币改革,总算没有闹出太大的混乱。可天灾之后,又有人祸,唐人又来攻打……”

  “如今唐人压迫,若想将来自主,需还得从内部变革开始。只是,变革之事,何其难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若天不予,如之奈何?”

  “天若不予,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德川宗武心里并不认可德川吉宗的自我评价。

  几句天若不予,说明德川吉宗认为自己是运气不好,赶上天灾,导致改革改到现在,改的一塌糊涂。

  但德川宗武和自己的亲信小姓幕僚们讨论过,壮着胆子来说,有人认为改革的思路本身就不对。

  甚至德川宗武认为,他父亲的很多改革,完全就是一拍脑袋就上。

  有些,则是用当藩主治理一郡的想法去治理整个日本、用在当将军之前做和歌山藩主改革的经验来指导整个日本,这根本就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些事,在一个村里是善政,拿到全国推广,那就根本行不通。

  有些政策,可能在一个几十万石的藩下实行,百姓拍手叫快,但拿到全国去推广,那就会导致一场灾难。

  比如德川宗武心里认为改革最失败的一件事,也或者说是整个折腾可以称之为“改革”而不是“修补”的一件事,连两年都没持续上。

  德川吉宗做藩主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解体的过程。

  百姓没钱——问商人借贷——用土地抵押——还不上钱——商人将土地兼并——继续放贷——越并越多。

  于是德川吉宗刚一就任将军,就立刻出台了政策:禁止土地抵押买卖。

  法令下达之后,所有土地抵押为不合法。

  法令下达之前,已经抵押的土地,按照每年百分之十五的抵押价,分七年赎回。

  结果法令一下,不到两年,日本大乱。

  已经穷的要质押土地的老百姓,怎么可能还的起每年百分之十五的地价?

  而一些百姓合作起来,拿着新出的法令,去找商人直接要地,不给钱,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