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三章 恶龙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等这几人告退之后,皇帝这才按捺不住之前的头疼,不由自主地摇头苦笑道:“天朝之内、天朝之外,截然不同。内外之事,实是应该分开。”
“这南洋,开打之前,仍在天朝之外;开打之后,便在天朝之内。”
“如今尚在外,还是要用枢密院、外交部的人去做这件事。朕本准备找些等着官缺的去历练历练,如今看来怕是不成。这日后再说吧。”
“如今罗刹人那边应也传来了消息,罗刹特使坐不住了,西北界约的事也算定了。鲸侯下西洋之事,已可成行。各项准备可都做好了?”
刘钰点点头道:“万事俱备,只差陛下内帑的钱了。巴达维亚的起事者要买军械……”
巴达维亚买军械的钱不多,在场的任谁一个,也都出得起。
最多三五万两银子,就算是清廉名声的,也不差这三五万两。
但这钱刘钰肯定是不能出的。大臣自己出钱资助起义军?这是准备将来做南洋王?
再者,巴达维亚的起义军,给皇帝留下的印象可不是怎么太好。
史世用实话实说,也自有皇帝另外派去的眼线实话实说,劝降时候说的那番“你李自成造反当得皇帝,我等如何不能在爪哇做一番大事”的话,让皇帝很是不爽。
对日一战,皇帝曾经给群臣说过三鉴,其一就是万万不可封建。
封建的后果,在对日一战中展示的淋漓尽致,各怀鬼胎、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取而代之……种种这些,都让皇帝定死了不封建的想法。
在皇帝眼里,南洋可以有朝贡国,但这朝贡国绝对不能是华人建立的。
他是天子,自认为是所有华人的君,可以允许马打蓝素丹国、文莱、苏禄等国朝贡,但不可能允许华人自己建国。
其实从明朝建国之初,强人皇帝就看到了南洋的好处。
朱元璋就说过:尝闻凡有中国利者,利尽南海,以今观之,若放通海道,纳诸番之微贡,以其来商市舶之所,官得其人,取合古征,则可比十卅之旷税。
刘钰说南洋获利,不下几个河南地税,李淦当然是相信的。
问题是,作为皇帝,他要考虑日后南洋怎么“取利”,以及南洋的统治模式。
明朝那一套,说白了,其实和荷兰做的差不多。
换了个皮,里子还是那个里子,简而言之两个字:垄断。
官方垄断,和贸易公司垄断,单就形式上,差距其实不大。
海禁加朝贡贸易,可以使得皇室垄断对外贸易。比如郑和下西洋,皇室想要得利,必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禁海。
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海禁,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的“非公司船只不得过好望角,违者击沉,货物公司一半、王室一半”有本质的区别吗?
大明前期禁海,自己的大船纵横西洋带货;这和东印度公司的船纵横好望角以东,但私人的船敢越界,东印度公司直接击沉……无非是一个在岸上抓、一个在海上抓而已。
禁止私人出海,同时官方垄断贸易渠道,这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不垄断,哪来的超额利润?
皇帝为了搂钱,一些做法其实也和东印度公司可谓殊途同归。看上去有差别,但思考一下本质,差毬不多。
荷兰人为了确保香料价格,一船船的香料往海里倒,确保稀少,卖上高价,这是市场调控物价。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大量的胡椒、苏木。前期稀少,百斤二三十两;后来下西洋次数多了,降到百斤七八两,这也算是市场调控,供需关系。
成祖为了“卖上高价”,按照固定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等这几人告退之后,皇帝这才按捺不住之前的头疼,不由自主地摇头苦笑道:“天朝之内、天朝之外,截然不同。内外之事,实是应该分开。”
“这南洋,开打之前,仍在天朝之外;开打之后,便在天朝之内。”
“如今尚在外,还是要用枢密院、外交部的人去做这件事。朕本准备找些等着官缺的去历练历练,如今看来怕是不成。这日后再说吧。”
“如今罗刹人那边应也传来了消息,罗刹特使坐不住了,西北界约的事也算定了。鲸侯下西洋之事,已可成行。各项准备可都做好了?”
刘钰点点头道:“万事俱备,只差陛下内帑的钱了。巴达维亚的起事者要买军械……”
巴达维亚买军械的钱不多,在场的任谁一个,也都出得起。
最多三五万两银子,就算是清廉名声的,也不差这三五万两。
但这钱刘钰肯定是不能出的。大臣自己出钱资助起义军?这是准备将来做南洋王?
再者,巴达维亚的起义军,给皇帝留下的印象可不是怎么太好。
史世用实话实说,也自有皇帝另外派去的眼线实话实说,劝降时候说的那番“你李自成造反当得皇帝,我等如何不能在爪哇做一番大事”的话,让皇帝很是不爽。
对日一战,皇帝曾经给群臣说过三鉴,其一就是万万不可封建。
封建的后果,在对日一战中展示的淋漓尽致,各怀鬼胎、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取而代之……种种这些,都让皇帝定死了不封建的想法。
在皇帝眼里,南洋可以有朝贡国,但这朝贡国绝对不能是华人建立的。
他是天子,自认为是所有华人的君,可以允许马打蓝素丹国、文莱、苏禄等国朝贡,但不可能允许华人自己建国。
其实从明朝建国之初,强人皇帝就看到了南洋的好处。
朱元璋就说过:尝闻凡有中国利者,利尽南海,以今观之,若放通海道,纳诸番之微贡,以其来商市舶之所,官得其人,取合古征,则可比十卅之旷税。
刘钰说南洋获利,不下几个河南地税,李淦当然是相信的。
问题是,作为皇帝,他要考虑日后南洋怎么“取利”,以及南洋的统治模式。
明朝那一套,说白了,其实和荷兰做的差不多。
换了个皮,里子还是那个里子,简而言之两个字:垄断。
官方垄断,和贸易公司垄断,单就形式上,差距其实不大。
海禁加朝贡贸易,可以使得皇室垄断对外贸易。比如郑和下西洋,皇室想要得利,必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禁海。
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海禁,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的“非公司船只不得过好望角,违者击沉,货物公司一半、王室一半”有本质的区别吗?
大明前期禁海,自己的大船纵横西洋带货;这和东印度公司的船纵横好望角以东,但私人的船敢越界,东印度公司直接击沉……无非是一个在岸上抓、一个在海上抓而已。
禁止私人出海,同时官方垄断贸易渠道,这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不垄断,哪来的超额利润?
皇帝为了搂钱,一些做法其实也和东印度公司可谓殊途同归。看上去有差别,但思考一下本质,差毬不多。
荷兰人为了确保香料价格,一船船的香料往海里倒,确保稀少,卖上高价,这是市场调控物价。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大量的胡椒、苏木。前期稀少,百斤二三十两;后来下西洋次数多了,降到百斤七八两,这也算是市场调控,供需关系。
成祖为了“卖上高价”,按照固定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