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三章 不管而管、不治而治(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1/3)页
初步的接触之后,为了配合后续的谈判,杜锋带人去观摩了一下康提王国的精锐部队,以便确定一下后续谈判中大顺的让步程度。
这个让步程度,是反向的。
如果部队能打,一些地势很重要的荷兰堡垒,是不能放弃的。
如果部队不能打,不但可以把一些不太太重要的堡垒放弃、还给锡兰人,甚至一些关键位置的堡垒也可以放弃。
只需要保留科伦坡、贾夫纳和亭可马里即可。这一点,是枢密院要求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之外,可以让使团自由发挥。
锡兰不是阿富汗,四周都是海,纵然有山区高原,只要不往里面冲,控制沿海平原那是毫无难度的,只要大顺的海军还能维系在好望角以东的优势。
其实杜锋对康提王国的军队,内心是鄙弃的。对面显然不能打,打个荷兰人都被荷兰人堵进了山里,水平可想而知。
参观之后,更是坚定了这个想法。
只看武器装备,其实很不错。比大顺军改之前的军械强得多,千余条英国的褐贝斯,还有一支炮兵部队,装备的都是野战炮而不是仿造的舰炮。
但别看装备不错,杜锋从一些细节就能看出来,就算是和军改之前的大顺的火绳枪部队打,这边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组织、操典、技术、纪律,一塌糊涂。
杜锋对刘钰的反向让步的想法是绝对赞同的,他当然认可刘钰说的“棱堡时代已经结束”的说法。
伴随着木托榴弹的稳定性提升、米尼弹的大量使用,这种原本为了防御实心弹和线列兵的棱堡结构,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在一流军队中存在的价值。
当然,像是大顺在西北、东北等地的棱堡,意义还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几座棱堡区,直接可以用三五千兵马,压的西北地区稳定无比,不敢叛乱。
但如果大顺是进攻方,棱堡就毫无意义了。让给康提王国,既可以展现无限的诚意,也能缩减一下守军规模,从而为后续的大规模渡海进攻做好准备。
因为康提人的军队弱,所以可以随时夺回来。
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的原因,则是出于统治的考虑。
术业有专攻,杜锋等军方代表考察了康提人的军队,使节团里枢密院、外交部的人,自是考察了社会层面。
他们得出的结论,便是锡兰这个国家,征服起来不容易。就算征服了,后续也会有此起彼伏的叛乱。
一来,这个国家有文字。
二来,这个国家有统一的信仰。
三来,这个国家有自己的史书。
四来,这个国家有延续两千年的历史,拥有有组织的政府。
最后,这个国家的人种相对统一,都是僧伽罗人。鉴于印度那些乱七八糟的民族时不时渡海入侵,在长久的对抗中,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且这个民族意识与佛教绑定在了一起。
最后一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优点是面对西洋人入侵的时候,以佛教为基础的民族觉醒,更容易把人民团结起来。
缺点就是面对大顺这样的“殖民者“时,这种以宗教为基础的民族觉醒,就很难把人民团结起来。
大顺才懒得管他们信什么呢,况且信佛的话,在大顺的统治者看来,问题不大。
历史上锡兰人的反抗运动的起点,也非常非常有意思。英国人赶走了荷兰人之后,正好打赢了拿破仑,工业革命已经开启,大英正是天下无敌的时候,于是自信心爆炸。
这种国势强盛带来的非理性的自信,让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们认为,基督教的理论是最优秀的,应该搞一场公开的辩论,让锡兰人知道佛教不行。
但他们显然忘了一点,佛教搞辩论,在古代那也是顶尖的。天朝古代故事里,除了春秋战国时代那些群星级别的百家诸子的辩论高手外,秦汉三国之后,故事里的高级辩手一般都是和尚。
英国人设想的,是通过公开辩论,彻底让佛教的理论塌陷,从而快速推广基督教。
但现实是,佛教高僧不但辩论水平极高,辩的那些传教士哑口无言不说,还借此机会组建了僧人教团,并且以宗教认同为基础,搞起了反帝反殖民和独立运动。
这是发生在后世的故事,大顺这边当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1/3)页
初步的接触之后,为了配合后续的谈判,杜锋带人去观摩了一下康提王国的精锐部队,以便确定一下后续谈判中大顺的让步程度。
这个让步程度,是反向的。
如果部队能打,一些地势很重要的荷兰堡垒,是不能放弃的。
如果部队不能打,不但可以把一些不太太重要的堡垒放弃、还给锡兰人,甚至一些关键位置的堡垒也可以放弃。
只需要保留科伦坡、贾夫纳和亭可马里即可。这一点,是枢密院要求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之外,可以让使团自由发挥。
锡兰不是阿富汗,四周都是海,纵然有山区高原,只要不往里面冲,控制沿海平原那是毫无难度的,只要大顺的海军还能维系在好望角以东的优势。
其实杜锋对康提王国的军队,内心是鄙弃的。对面显然不能打,打个荷兰人都被荷兰人堵进了山里,水平可想而知。
参观之后,更是坚定了这个想法。
只看武器装备,其实很不错。比大顺军改之前的军械强得多,千余条英国的褐贝斯,还有一支炮兵部队,装备的都是野战炮而不是仿造的舰炮。
但别看装备不错,杜锋从一些细节就能看出来,就算是和军改之前的大顺的火绳枪部队打,这边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组织、操典、技术、纪律,一塌糊涂。
杜锋对刘钰的反向让步的想法是绝对赞同的,他当然认可刘钰说的“棱堡时代已经结束”的说法。
伴随着木托榴弹的稳定性提升、米尼弹的大量使用,这种原本为了防御实心弹和线列兵的棱堡结构,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在一流军队中存在的价值。
当然,像是大顺在西北、东北等地的棱堡,意义还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西北地区的几座棱堡区,直接可以用三五千兵马,压的西北地区稳定无比,不敢叛乱。
但如果大顺是进攻方,棱堡就毫无意义了。让给康提王国,既可以展现无限的诚意,也能缩减一下守军规模,从而为后续的大规模渡海进攻做好准备。
因为康提人的军队弱,所以可以随时夺回来。
这是一个原因。
另外的原因,则是出于统治的考虑。
术业有专攻,杜锋等军方代表考察了康提人的军队,使节团里枢密院、外交部的人,自是考察了社会层面。
他们得出的结论,便是锡兰这个国家,征服起来不容易。就算征服了,后续也会有此起彼伏的叛乱。
一来,这个国家有文字。
二来,这个国家有统一的信仰。
三来,这个国家有自己的史书。
四来,这个国家有延续两千年的历史,拥有有组织的政府。
最后,这个国家的人种相对统一,都是僧伽罗人。鉴于印度那些乱七八糟的民族时不时渡海入侵,在长久的对抗中,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且这个民族意识与佛教绑定在了一起。
最后一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
优点是面对西洋人入侵的时候,以佛教为基础的民族觉醒,更容易把人民团结起来。
缺点就是面对大顺这样的“殖民者“时,这种以宗教为基础的民族觉醒,就很难把人民团结起来。
大顺才懒得管他们信什么呢,况且信佛的话,在大顺的统治者看来,问题不大。
历史上锡兰人的反抗运动的起点,也非常非常有意思。英国人赶走了荷兰人之后,正好打赢了拿破仑,工业革命已经开启,大英正是天下无敌的时候,于是自信心爆炸。
这种国势强盛带来的非理性的自信,让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们认为,基督教的理论是最优秀的,应该搞一场公开的辩论,让锡兰人知道佛教不行。
但他们显然忘了一点,佛教搞辩论,在古代那也是顶尖的。天朝古代故事里,除了春秋战国时代那些群星级别的百家诸子的辩论高手外,秦汉三国之后,故事里的高级辩手一般都是和尚。
英国人设想的,是通过公开辩论,彻底让佛教的理论塌陷,从而快速推广基督教。
但现实是,佛教高僧不但辩论水平极高,辩的那些传教士哑口无言不说,还借此机会组建了僧人教团,并且以宗教认同为基础,搞起了反帝反殖民和独立运动。
这是发生在后世的故事,大顺这边当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