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借来僧袍张和尚王丽英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借来82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视的,明白了吗。

拍脑袋,说:想起来了,越往前,年代越来越远,佛的眼睛越来越平视,甚至是向下的。看起来,越来越平易近人。回答完毕。大师,对不对?

大师点头,

转身,张和尚说:我走了,

不送。别忘了。明天上午十点,十字街茶餐厅二楼。

忘不了。放心。

他离开。

看出问题了,一时半会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好点子解决问题。出于责任心,也不敢随随便便介绍人给他,。来找大师的人不少,除了弟子之外,还有弟子的弟子。都是年轻人,都想在镜头前面表现一番。一个连犄角旮旯都有后门的国度,找关系开后门的人大有人在,能走后面,就不走前面,不找法律,找人脉,即使有前门开着也不要打听后门在那里,这是一个民族的堕落。最近几天,来找大师的人络绎不绝。为了电影,为了负担张和尚肩膀上的担子,大师多长了一个心眼,一直默默地关注着一个人。这个人也是大师的弟子,一直在干制片。不仅仅有自己的一堆人马,而且还善于炒作,整天有故事,上头条,不少记者跟在他屁股后面,都想从他身上抠一点吸引眼球的东西。这个人曾经在香港轰动过,在内地也红过。这个人当年的轰动不亚于现在的张和尚的传奇。自拜在大师门下之后,大理寺就不再清净了。出现在大理寺的他,前呼后应,像一朵招蜂引蝶的鲜花,也像招来苍蝇的一坨屎。嗡,像蜜蜂一样的记者,围着大理寺叫个不停,搅得大理寺不安宁。没有办法,只好奉劝这个人离开大理寺。但是,说实话,想做制片,不招蜂引蝶还真滴不行,不制造一点动静肯定没吸引力。没有噱头就没有诱惑。这个人走了,但是联系一直保持着。有心栽花花不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前,不知道他干制片是怎么回事,现在,张和尚拍电影,算是歪打正着。于是,一五一十,大师讲了事情经过,让张和尚和这个人联系一下。约好了,明天上午见面。

去开水房取了二瓶开水,拐弯,走曲径,从通幽后路回到大师卧室,放下水瓶,离开。到门口,张和尚犹豫了。

一般而言,吃过饭,大师会在寺内散步,陪大师散步是一种荣幸,僧人都这么认为。为什么呢?在卧室说什么不重要,在佛堂说什么重要,在散步说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重要的话不在卧室说,不在在课堂说。而是在散步的时候说。难懂的抽象的条条框框在难懂抽象的场合说,通俗易懂的生活内容在散步的过程中说。。只有在散步的时候说的,才是本意。陪大师走走,何乐为不为呢。但是,不知道大师去向,是向左,还是向右。是这边,还是那边?他犹豫了。

赌一把,来到大雄宝殿前广场,果不其然,大师在那里,他陪大师遛弯。说是遛弯,其实,心里有个小九九。让大理寺的财务会计做释迦摩尼公司的兼职会计。自成立释迦摩尼公司,只有进账,没有出账,用不用会计都无所谓。电影开机在即,公司将发生进进出出的账目,虽然账目不那么复杂,就张和尚的水平也能够管起来,但是他的心思不在这上头,他没有时间管账目。之前他要去化缘,现在他要去找摄制组,他要组织一个班子。当钱的问题解决或者大部分解决之后,招人招兵买马的问题就来了,接踵而至啊。近几天,天天上网,每天到深更半夜,浏览信息,收集处理,天天开车出去转,北门郊外都去。有兴奋,有沮丧。兴高采烈去,垂头丧气回。照电话打过去,不是没有人接,就是不着调。见面,不是土得掉渣,就是洋得没边。为找一个靠谱一点的编剧,几天几夜没合眼,查资料,发邮件,喝茶,聊天。结果不了了之。为了找一个电影导演,翻遍了金陵的犄角旮旯。开掉几箱油,看了城墙,看山头,看了湖面,看城门,光看景就用了半个月。最后无下文。有打电话来的,有中间人介绍的,不一而足。侃侃而谈,一地鸡毛。电话一响,他就紧张,像条件反射,电话一撂,他就犯困打哈欠。像被传染了。知道用人难,没料到会这么难。完成一部戏需要一个组织,一个人无法完成,二个人也无法完成。他有承包食堂的经验,但是,没有拍戏经验。承包食堂是一回事,拍戏是另外一回事。拍戏比开食堂困难多得多。有的经验可以复制,有的经验无法复制。有的不得不中途换人,有的迟迟开不了机。制片人导演可以换,演员不可以,即使换导演也损失很大。不仅仅推迟上映时间,而且还浪费钱财。好不容易,求爷爷告奶奶,化缘到了几百万,经得起折腾吗。在用人上,他遇到困难了。有苦没处说,找人诉诉苦。希望大师能够倾听,希望大师能够给出意见。顺便了解一下明天要见面的那个人。之前轰动不等于现在轰动,人会变,物是人非不是不可能。环境会变化,时过境迁也是客观存在。

就轰动或者吸引眼球而言,关于张和尚的新闻也够轰动的了,和尚拍电影,是新鲜事,也够轰动的了。和尚开汽车,是新鲜事,蛮吸引眼球的,和尚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