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寡人之于国也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以食肉矣。这句中前后两个‘者’的意思。”我问道。
女老师白了我一眼,摇了摇头道:“唉,就这问题题?魏炎武,你这个班长告诉他啥意思吧!也不用站起来了。”
“都是‘……的人’的意思。”我循着这粗犷的声音望去,只见是个坐在后排靠窗的大块头,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继续埋头写东西。
“明白了吗?”老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
“这个我是明白,但是……”我淡然道。
“但是啥?”女老师不耐烦道。
“我觉得翻译成‘……的年’也没有错。”我淡然道,女老师皱了下眉头,看了下板书,她刚要开口的片刻,我接道:“五亩大的宅子里种植桑树,多年后大家都可以穿上丝绸,鸡狗和猪等家禽,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多年后大家都可以吃上肉,这个翻译也没有错吧!”
“是翻译的通,但是有点……”女老师思考恰当的形容词,不待她开口,我解释道:“前文提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意指物质的丰富才能使民众安于礼法,后文紧接着强调只有长时间的修养民生才能在物质上满足民众的需求,进而进行礼乐教化。这样的解释更贴近孟子的思想吧!”
我继续道:“恕我直言,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是不争的事实,试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修养,能够随便种种桑树,养养家禽就可以有衣服穿,有肉吃了?想想也觉得荒谬吧!古有言: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的发动会对国家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产生极大的消耗。鉴于古时候资源积累手段较为单一,统治者只能通过加重赋税,增加徭役来完成所需要资源的积累。然而,过于频繁的战事势必会导致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和繁刑重赋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于百姓无异于率兽食人。如此就不可能有充足的资源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因此要想用礼法教化百姓,最关键之处莫过于减少战事的发生,具体对梁惠王而言就是‘王莫好战’。最后总的来说,我认为在翻译上,与其通过长者生活上的改观来表达仁政的必要,不如突显修养民生所需的时间成本来说明实行仁政的不易。这与孟子倡导和平,轻赋税徭役,重民生修养的价值观更为契合。不知您意向如何?”
女老师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淡然道:“那本段的最后一句‘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两个者如何翻译。”
“后面一个‘者’我认为翻译成‘……的人’没有异议,但是前面的‘七十者’我建议翻译成‘多年’。”我说道。
“我认为还是不妥。”女老师思索片刻后道,“‘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和‘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中‘衣’和‘食’都是动词,如果翻译成‘……的年’的话就会缺少主语,你的那个翻译不是也加了个‘大家’这个主语上去吗?”
“这个……”我刚要辩解,女老师接着道“虽然按你这样翻译其所表达的价值观与本篇文章的主旨更为贴近,但是保守起见还是按照’……的人’翻译比较好点,毕竟这句话的主语确切指的是啥,也就只有孟子知道。”,女老师顿了顿,无奈道:“最主要的是如果你考试这样翻译是不会得分的。”她示意我坐下。
“拿出昨天发的练习卷,对下答案,第一题选A,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以食肉矣。这句中前后两个‘者’的意思。”我问道。
女老师白了我一眼,摇了摇头道:“唉,就这问题题?魏炎武,你这个班长告诉他啥意思吧!也不用站起来了。”
“都是‘……的人’的意思。”我循着这粗犷的声音望去,只见是个坐在后排靠窗的大块头,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继续埋头写东西。
“明白了吗?”老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
“这个我是明白,但是……”我淡然道。
“但是啥?”女老师不耐烦道。
“我觉得翻译成‘……的年’也没有错。”我淡然道,女老师皱了下眉头,看了下板书,她刚要开口的片刻,我接道:“五亩大的宅子里种植桑树,多年后大家都可以穿上丝绸,鸡狗和猪等家禽,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多年后大家都可以吃上肉,这个翻译也没有错吧!”
“是翻译的通,但是有点……”女老师思考恰当的形容词,不待她开口,我解释道:“前文提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意指物质的丰富才能使民众安于礼法,后文紧接着强调只有长时间的修养民生才能在物质上满足民众的需求,进而进行礼乐教化。这样的解释更贴近孟子的思想吧!”
我继续道:“恕我直言,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是不争的事实,试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修养,能够随便种种桑树,养养家禽就可以有衣服穿,有肉吃了?想想也觉得荒谬吧!古有言: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的发动会对国家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产生极大的消耗。鉴于古时候资源积累手段较为单一,统治者只能通过加重赋税,增加徭役来完成所需要资源的积累。然而,过于频繁的战事势必会导致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和繁刑重赋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于百姓无异于率兽食人。如此就不可能有充足的资源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因此要想用礼法教化百姓,最关键之处莫过于减少战事的发生,具体对梁惠王而言就是‘王莫好战’。最后总的来说,我认为在翻译上,与其通过长者生活上的改观来表达仁政的必要,不如突显修养民生所需的时间成本来说明实行仁政的不易。这与孟子倡导和平,轻赋税徭役,重民生修养的价值观更为契合。不知您意向如何?”
女老师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淡然道:“那本段的最后一句‘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两个者如何翻译。”
“后面一个‘者’我认为翻译成‘……的人’没有异议,但是前面的‘七十者’我建议翻译成‘多年’。”我说道。
“我认为还是不妥。”女老师思索片刻后道,“‘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和‘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中‘衣’和‘食’都是动词,如果翻译成‘……的年’的话就会缺少主语,你的那个翻译不是也加了个‘大家’这个主语上去吗?”
“这个……”我刚要辩解,女老师接着道“虽然按你这样翻译其所表达的价值观与本篇文章的主旨更为贴近,但是保守起见还是按照’……的人’翻译比较好点,毕竟这句话的主语确切指的是啥,也就只有孟子知道。”,女老师顿了顿,无奈道:“最主要的是如果你考试这样翻译是不会得分的。”她示意我坐下。
“拿出昨天发的练习卷,对下答案,第一题选A,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