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
二十四史列传
导航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章【私有制】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在自己的封国内具有绝对权力,享受着极大的独立性,所以在身份认定方面,他们更注重一国之君身份,淡化了大周臣子的身份,随着各诸侯实力的此消彼长,一些强势的诸侯开始发动兼并战争。在这个万邦林立的时代,一些诸侯国的面积跟今天的乡镇差不多,这些国家注定了打酱油的命运,很快被大的诸侯国吞噬,分封制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也开始逐步走向瓦解。早在西周中期,个别贵族已经开始瞒着王室开垦空地,这些“私田”不被注册,纳税自然无从谈起。到西周末期,铁器的使用以及耕牛技术的推广使得私田日益增多,富起来的诸侯腰杆也挺了起来,他们又多了几分抗衡王室的资本,王室对于诸侯的控制又弱上几分。
还有大周兴于岐山,地处西方之地,因此不断遭遇西北游牧民族的冲击,这也造就了周人的尚武精神和强大武力,宗法制度把周带进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亲亲宗宗,徳不在武”,这种理念与分封制的国家秩序决定了周王室不能单纯性的以武力统御四方,西北游牧民族的逐渐成长,威胁着大周的国家安全,而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也开始了扩张之路,挑战着大周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大周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压制,这就导致了国家理念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比如第四代君主周昭王南下伐楚,第五代君主周穆王西征犬戎,周穆王最终取得了对犬戎的胜利,而周昭王伐楚的结果是打压了楚国的同时但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六师尽丧”,周昭王本人也在汉水之滨遭遇伏击身亡。
在西周的三百余年间,数代周天子也有对治国策略做过调整的。
第六代君主周共王就曾因为国家财政空虚,废除了原来“土地国有,分封臣下”的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但是私有者必须如实上报,否则视为非法私田,一经查出一律充归国有,这样就迫使贵族不得不如实上报所有,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第十代君主周厉王面对困局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的全面集权化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周的实力,让国家有能力取得攻噩和平定淮夷的胜利,也因此震慑了诸侯,甚至让楚国国君熊渠畏惧而自动 取消王号。但是周厉王的对立面是强大的贵族阶层,是已经形成相当气候的诸侯,加上周厉王经验缺乏,改革方式过于生硬粗暴,牵涉了过多的利益,最终竟导致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王位空悬长达十四年之久,周厉王本人甚至因此被列入“昏王”之列。
其后继位的周宣王即位之初,还算“中兴”,可晚年时期对外用兵连连失利,还与老牌盟友姜姓之戎反目成仇。周宣王调集汉江之师于千亩之田作战,又败于姜戎,“尽丧南国之师”。
不过他最昏聩是另一件事,他在位的第十一个年头,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嫡长子括和幼子戏觐见宣王,周宣王非常喜欢鲁武公的幼子戏,竟然违背嫡长子制度,强力干涉鲁国内政,将戏推上君位,导致鲁国多年内乱,这件事情致使“诸侯从是而不睦”,周王室在诸侯中声望大减。
说到底,周宣王所谓的“中兴”也仅是宗周的落日余晖而已。
周平王东迁是大周命运的又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个看起来将国家的中心设在中原,以便于管理和影响各边缘地域的决定实际上再糟糕不过了。
前文说过,虽然名义上周王室与各诸侯国是隶属关系,实际上王室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处置这些诸侯国家,这同后来的帝国时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也是后来许多朝代中迁都并未造成伤及根本的原因。周平王在洛邑建国,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也有学者认为平王东迁其实就是受诸侯要挟的)。他所直辖的也就是自己的王城周围——即“王畿”,算起来仅有六百地,而且缺乏战略纵深。但周平王还是有理由骄傲的,这已经是整个东周时期王室所能控制的最大地盘了,他的后代楞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王室的地盘在未来还将逐步缩小,直到消失。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将日渐丧失,从此后,周王室落入了诸侯们的掌控之中,因此不少学者认为东周事实上只是西周势力的一种残存。
史书中还有一个隐晦的记载,在周幽王死后,虢石父之子虢公翰拥立周幽王的弟弟王子余臣为王(也有人认为余臣就是伯服),史称周携王(“携”是周平王给个恶谥,在战国楚简《系年》中称“惠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