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宗族】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出自原氏,是原伯后人。后来晋国又将原国灭掉,原伯的后人迁徙,晋文公就将原地封给了将军先轸,因此先轸的一部分后人也以原为氏。再后来先氏大宗覆灭,原地又成为晋国大夫赵同的采邑,赵同也以原为氏。荀息出自姬姓,先轸也出自姬姓,但赵同却是嬴姓后裔。同为原氏,却各有渊源,像栾氏、原氏这样同氏不同姓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据统计,自春秋战国诸姓所裂变衍生出的姓氏多达2400个。其中姬姓可谓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由姬姓直接演变出的姓氏多达411个,而由这411个姓氏衍生出的姓氏更是不计其数。姜姓也是超级厉害的,由其衍生出的姓氏也达到102个之多。
在诸多姓氏中有几个特殊的,他们是武侠小说中武林世家邪魅狷狂的庄主,他们是言情小说中商业集团高贵冷傲的少主,他们的家族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即将暗流涌动的变局,当然他们还要跟几个美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他们就是让我们初看惊艳但看多了不免会心一笑的四大传奇姓氏:南宫、上官、欧阳、慕容。
前文提到鲁国孟氏衍生出南宫氏,孟氏宗主仲孙何忌的次子仲孙阅因为居住南宫,就以此为氏。其实南宫氏最早出自商朝,源于专司宫廷内部祭祀用品的内史职位,也是因为居于南宫,故以此为氏,“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kuo)就是代表人物。同南宫一样因为居住地而得氏的还有西门、东门,鲁庄公的儿子公子遂因为居住在国都曲阜东门,因此以东门为氏,权倾一时。卫国、齐国和郑国都有大臣因为居住在西门而以“西门”为氏,并由此派生出了西氏、门氏。
上官氏,出自楚国,楚怀王封他的幼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公子兰的后人就以封邑为氏
欧阳氏则出自越国,越国灭亡后,末代君主无疆有一个儿子叫做蹄,被封在乌程欧余山(今天浙江吴兴)之南,古人称山南为阳,蹄就被称作“欧阳亭侯”,其后人就以欧阳为氏,并派生出了欧氏、阳氏、区氏、欧侯氏。
慕容氏,最早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人,得姓始祖名叫封,他取慕容氏深有含义,表示“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荣”。不过,将慕容氏发扬光大的却是鲜卑人,三国时期,鲜卑人迁居辽西之地,在今天的辽宁义县建立政权,鲜卑首领莫护跋喜欢带汉人流行的步摇冠,鲜卑人就称他为“步摇”,因为当地方言中,步摇和慕容读音接近,传到最后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干脆就以慕容为氏。
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所以在彼时听到“百姓”这两个字,切莫以为说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百姓,百官受氏姓也”,“百姓”的最初指的可是贵族阶级。在彼时能够称氏的人,都是得到承认的贵族。
现在意义的百姓在当时称“民”,而且多为“庶人”,“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广大庶人,是不能有氏的。不过随着宗法制的没落,一些下层人士也逐渐崭露头角,开始踏上仕途,比较知名的有烛之武,烛是地名,武是人名,烛之武意思就是烛地一个叫做武的人。这一听就是下层出身,连个氏也没有。
随着礼崩乐坏,臣弑君主、孽杀其宗、嫡庶相争、坠姓亡氏屡见不鲜,相应的同姓百世不婚的制度也遭到了破坏。晋平公就纳了吴国宗室女子(吴国、晋国都是姬姓),齐国权臣崔杼续弦时娶得是东郭氏女子(东郭氏、崔氏都出自姜姓),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的通婚实际上表明了宗法制度开始混乱,“姓”的功能和意义渐渐退化,再加上郡县制的逐步普及,分封制渐渐崩解,以宗族为本位的社会形态逐渐演变为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形态。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地位的提高,庶人也开始获得“姓”,“姓”逐渐变成了家庭、个人的代称,众多纷繁多元的“氏”也逐步和“姓”融合(主要是氏取代姓),统称为姓氏,也就是今天的姓。
“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顾炎武
而“百姓”也不再是百官之姓,真正成了普通民众的代指。
接下来我们再说“名字”。
同“姓氏”一样,古时的“名”和“字”也是分开的。
“幼名,冠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
出自原氏,是原伯后人。后来晋国又将原国灭掉,原伯的后人迁徙,晋文公就将原地封给了将军先轸,因此先轸的一部分后人也以原为氏。再后来先氏大宗覆灭,原地又成为晋国大夫赵同的采邑,赵同也以原为氏。荀息出自姬姓,先轸也出自姬姓,但赵同却是嬴姓后裔。同为原氏,却各有渊源,像栾氏、原氏这样同氏不同姓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据统计,自春秋战国诸姓所裂变衍生出的姓氏多达2400个。其中姬姓可谓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由姬姓直接演变出的姓氏多达411个,而由这411个姓氏衍生出的姓氏更是不计其数。姜姓也是超级厉害的,由其衍生出的姓氏也达到102个之多。
在诸多姓氏中有几个特殊的,他们是武侠小说中武林世家邪魅狷狂的庄主,他们是言情小说中商业集团高贵冷傲的少主,他们的家族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即将暗流涌动的变局,当然他们还要跟几个美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他们就是让我们初看惊艳但看多了不免会心一笑的四大传奇姓氏:南宫、上官、欧阳、慕容。
前文提到鲁国孟氏衍生出南宫氏,孟氏宗主仲孙何忌的次子仲孙阅因为居住南宫,就以此为氏。其实南宫氏最早出自商朝,源于专司宫廷内部祭祀用品的内史职位,也是因为居于南宫,故以此为氏,“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kuo)就是代表人物。同南宫一样因为居住地而得氏的还有西门、东门,鲁庄公的儿子公子遂因为居住在国都曲阜东门,因此以东门为氏,权倾一时。卫国、齐国和郑国都有大臣因为居住在西门而以“西门”为氏,并由此派生出了西氏、门氏。
上官氏,出自楚国,楚怀王封他的幼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公子兰的后人就以封邑为氏
欧阳氏则出自越国,越国灭亡后,末代君主无疆有一个儿子叫做蹄,被封在乌程欧余山(今天浙江吴兴)之南,古人称山南为阳,蹄就被称作“欧阳亭侯”,其后人就以欧阳为氏,并派生出了欧氏、阳氏、区氏、欧侯氏。
慕容氏,最早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人,得姓始祖名叫封,他取慕容氏深有含义,表示“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荣”。不过,将慕容氏发扬光大的却是鲜卑人,三国时期,鲜卑人迁居辽西之地,在今天的辽宁义县建立政权,鲜卑首领莫护跋喜欢带汉人流行的步摇冠,鲜卑人就称他为“步摇”,因为当地方言中,步摇和慕容读音接近,传到最后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干脆就以慕容为氏。
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所以在彼时听到“百姓”这两个字,切莫以为说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百姓,百官受氏姓也”,“百姓”的最初指的可是贵族阶级。在彼时能够称氏的人,都是得到承认的贵族。
现在意义的百姓在当时称“民”,而且多为“庶人”,“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广大庶人,是不能有氏的。不过随着宗法制的没落,一些下层人士也逐渐崭露头角,开始踏上仕途,比较知名的有烛之武,烛是地名,武是人名,烛之武意思就是烛地一个叫做武的人。这一听就是下层出身,连个氏也没有。
随着礼崩乐坏,臣弑君主、孽杀其宗、嫡庶相争、坠姓亡氏屡见不鲜,相应的同姓百世不婚的制度也遭到了破坏。晋平公就纳了吴国宗室女子(吴国、晋国都是姬姓),齐国权臣崔杼续弦时娶得是东郭氏女子(东郭氏、崔氏都出自姜姓),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的通婚实际上表明了宗法制度开始混乱,“姓”的功能和意义渐渐退化,再加上郡县制的逐步普及,分封制渐渐崩解,以宗族为本位的社会形态逐渐演变为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形态。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地位的提高,庶人也开始获得“姓”,“姓”逐渐变成了家庭、个人的代称,众多纷繁多元的“氏”也逐步和“姓”融合(主要是氏取代姓),统称为姓氏,也就是今天的姓。
“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顾炎武
而“百姓”也不再是百官之姓,真正成了普通民众的代指。
接下来我们再说“名字”。
同“姓氏”一样,古时的“名”和“字”也是分开的。
“幼名,冠
(本章未完,请翻页)